苏威处事公正,敢于直言进谏。有一次,有个臣子犯了罪,杨坚大怒,拔出剑来,要亲手杀掉他。苏威阻止说:“那人犯了罪,自有法律惩罚他,哪有皇帝亲手杀人的道理?”
杨坚正在气头上,不听,苏威就堵在殿门口,挡住杨坚,不让他出门。事后,杨坚气消了,觉得苏威是对的,向他道歉,并夸赞说:“如果臣子都能像你一样,我就没有可忧虑的了”。杨坚赐给苏威十几万钱和两匹好马。
从此,杨坚对苏威更加器重,又任命他兼任了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等职务,与高颎共同执掌朝政。苏威与高颎配合得很好,两人同心协力,为开创开皇之治呕心沥血,做出了重大贡献。
当时,朝廷事务主要由高颎、苏威、杨雄、虞庆则四人掌管,人们称他们为“四贵”。在“四贵”当中,只有苏威一人,对杨坚登基称帝没有任何功劳,完全是凭借出色的治国才能,才当上高官的,可见他确实不简单,很有两把刷子。
苏威当时担任了五个职务,都是实职,权力很大,责任也很大。他整日夙兴夜寐,兢兢业业,为隋朝兴盛付出了全部心血。苏威还负责督考、监选、举荐官吏,选拔了一大批治国人才。高颎主持制定《开皇律》以后,过了几年,杨坚又命苏威主持修订,进一步修改完善,使《开皇律》成为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法典之一,影响中国社会一千多年。
苏威身兼五职,位高权重,自然遭人嫉妒。有人上奏说,苏威一人兼着五个重要职务,自己独揽大权,而不能推荐贤士。杨坚对满朝大臣们说:“苏威志向远大,朝夕孜孜以求,他如果没有遇上我,是没法实现自己才能的;而我如果得不到苏威,也很难治理好国家。你们都很有才干,都是我的股肱之臣,但在理政方面,没有人能比得上苏威”。
苏威的结局,比高颎好得多。他由于没有参与太子之争,所以,杨坚死后,隋炀帝杨广照样重用他。在杨广时期,掌管朝廷的有宇文述、裴矩、裴蕴、虞世基、苏威五人,人们称他们为“五贵”。在“五贵”当中,只有苏威是前朝元老。苏威凭着自己的治国才能,成了不倒翁。不过,在杨广时期,苏威性情大变,不再直言进谏,只是明哲保身,而且比较圆滑。
苏威晚年的做法,有点让人诟病。宇文化及杀了杨广之后,仍然重用苏威,任命他为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宇文化及死了以后,苏威投靠了李密,李密失败以后,又投靠了越王杨侗,被授予上柱国、邳公。杨侗被杀后,苏威又投靠了称帝的王世充,被授予太师。在隋末战乱期间,苏威反复易主,随波逐流,完全不像年轻时候的性格。
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消灭了王世充,苏威要求拜见李世民,想投靠他。不料,李世民看不起屡次易主的苏威,拒绝接见,并派人责备他说:“你是隋朝宰辅,国家大乱你不能匡救,致使生灵涂炭,君死国亡。你见了李密、王世充等乱臣贼子,却拜倒称臣,毫无骨气。所以,秦王不想见你”。
苏威挨了一闷棍,受此羞辱,仍不醒悟,他又跑到长安,向李渊请求拜见,要求为唐朝效力,结果仍然遭到拒绝,苏威再次受辱。其实,苏威当时已经快八十岁了,身体还不好,又老又病的,完全没有必要再投靠新主子了。不知道苏威是怎么想的,大概是老糊涂了吧?苏威先后被李世民和李渊拒绝,并受到羞辱,又气又恼,很快就死掉了。
从苏威晚年的表现来看,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而且人的性格,也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在杨坚的臣子当中,李德林以才华出众而著称,他为杨坚出了许多好主意,但他具有文人气质,不会拍马屁,结局也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