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华横溢李德林
在扶持杨坚登基的功臣当中,李德林是比较特殊的一位。李德林才华横溢,天下闻名。杨坚在登基之前极力拉拢他,李德林也为杨坚称帝起了重要作用。然而,李德林不会揣摩帝王心思,更不会奉迎拍马屁,所以,他辅佐杨坚成就帝业以后,很快就失宠了,并且官越做越小。
《隋书》记载,李德林,是河北安平人,出身官宦世家。李德林天资聪慧,几岁的时候,就能把左思的《蜀都赋》背得滚瓜烂熟。人们都夸赞李德林是神童,说他将来一定会成为天下杰出的人才。
李德林十五岁的时候,对于四书五经、天文地理等等,无不精通,而且擅长写作,文章优美,远近闻名,被人们誉为少年学者。
李德林不仅博学多才,而且性情直率,为人诚实,特别是生性至孝。在他十六岁那年,父亲病逝,李德林亲自驾着灵车,回故乡安葬。当时是隆冬季节,李德林只穿着单薄的孝衣,赤着双脚,边走边哭,人们都被他的孝心所感动。
李德林成年之后,名气更大了。当时的北齐朝廷,召他入朝,负责起草朝廷文书。这对李德林来说,是小菜一碟。李德林除了起草朝廷文书之外,还写了大量的诗词文赋,他写的一篇《春思赋》,名闻天下。有人评价说,李德林的文章,气势宏伟,浩浩荡荡,犹如长江东流;而别人写的文章,只不过是涓涓细流而已。
后来,周武帝率军灭掉了北齐。周武帝素闻李德林大名,下令保护他,甚至对他说:“这次收复齐国,最大的收获,是见到了先生您啊!”周武帝还用鲜卑话对众臣说:“我原来只听说过李德林的名声,现在看了他写的诏书文章,感觉他就像天上的神仙一般。”
周武帝任命李德林为北周官员,李德林随周武帝到了长安,从此为北周效力。那一年,李德林四十六岁。
杨坚奉命入朝处理政务的时候,对这位天下闻名的大才子,自然极力讨好拉拢。他对李德林说:“朝廷令我处理政务,我学疏才浅,希望能得到您的帮助”,态度十分诚恳和恭敬。
李德林说:“承蒙阁下看得起我,德林虽然平庸,但有一颗赤诚之心,愿以死报答。”李德林为杨坚在处理政务方面,出了不少好主意。杨坚像对待兄长一样尊重李德林,对他言听计从,两人关系十分密切。
北周太上皇宇文赟病危的时候,近臣刘昉、郑译伪造太上皇遗诏,让杨坚顺利当上了辅政大臣,主持朝政。刘昉、郑译办成如此大事,也想从中捞取好处,提出让杨坚当没有实权的大冢宰,刘昉当小冢宰,郑译当大司马。
杨坚很不高兴,但又不想与刘昉、郑译闹翻,便去请教李德林。李德林沉吟片刻说:“不如抛开周朝官制,另搞一套。您当大丞相,统辖内外军务;设立丞相府,刘昉做长史,郑译当司马。这样,谁也说不出别的来”。如此棘手的问题,被李德林三言两语给解决了。杨坚很高兴,直夸李德林智谋过人。
杨坚阴谋篡权,引发相州总管尉迟迥叛乱。杨坚命韦孝宽前去平叛,又给他派去三名大将。不料,前线密报说,三名大将可能与尉迟迥有勾结。杨坚大惊,乱了方寸,打算临阵换将。李德林听说以后,急忙找到杨坚,劝阻了他,并建议他派个监军。事后证明,李德林是对的,三名大将并未与尉迟迥勾结,反而英勇杀敌,很快平息了叛乱。杨坚十分感激地对李德林说:“如果不是先生,我几乎铸成大错”。
公元581年,杨坚清除了篡位道路上的一切障碍,强迫北周小皇帝禅位于他。在禅位过程中,都是李德林帮助杨坚策划,所有的诏书表章,全都出自李德林之手。当时,高颎职务不高,还是个小人物,苏威不愿意帮助杨坚,逃跑了,李德林就成了杨坚当时的第一谋士,是帮助他登上帝位的第一功臣。
杨坚称帝以后,任命李德林为内史令,相当于秘书长,封为安平公。隋朝建立之初,李德林尽心尽力地辅佐杨坚,献计献策。各种皇帝诏书、朝廷公文以及紧急战书,繁复交错,李德林处理起来得心应手,不出丝毫差错。李德林还向杨坚献上了灭陈之策,杨坚很是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