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庆则率军抵达并州,加固城防,准备抗击突厥,可等了多日,不见突厥的影子。虞庆则便命手下将领达奚长儒,率两千骑兵去侦察敌情。
达奚长儒是鲜卑人,他胆略过人,勇冠三军,是出了名的猛将。达奚长儒领命以后,带领部下搜索前进,不知不觉走出了很远。忽然,沙钵略率领突厥主力迎面而来,黑压压的一片,望不到头,足有十几万之多。
达奚长儒的士兵一见,大惊失色,想要拨马而逃。达奚长儒知道,突厥人多马快,如果部队逃散,突厥大军定会趁机掩杀,他这两千多人,一个也跑不了,光踩就能踩死了。
达奚长儒当机立断,命令士兵丢弃马匹,聚拢在一起,组成一个四方形战阵,士兵们手持盾牌,刀枪朝外,准备御敌。达奚长儒身先士卒,大声吆喝,鼓舞士气。达奚长儒在军中威望很高,他的士兵又训练有素,虽然人少,却士气高涨。在这危急关头,士兵们人人心里都很明白,逃跑已不可能,只有拼死力战,才有希望死里求生。
突厥人见这一小队士兵,不仅不跑,反而聚拢在一起,狂笑着冲了过来,不料,却像撞到了铜墙铁壁一般,不大一会,就在战阵周围留下一片尸体。突厥人不甘心,接连发起第二次、第三次冲锋。
隋军的战阵被冲垮了,但士兵们并没有溃逃,反而又很快聚拢起来,仍然保持着四方形战阵。这样反复多次,战阵始终没有溃散,突厥人却是伤亡惨重。
达奚长儒指挥着士兵,保持方阵,且战且退,硬是坚持了三天三夜,打退敌人十四次集团冲锋。后来,士兵们箭射完了,武器损坏了,就开展肉搏,许多人的拳头,都打得露出了白骨。突厥伤亡一万多人,隋军士兵也只剩下数百人了。终于,他们退到了并州城下。
并州城内的虞庆则,看见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心中发虚,担心突厥会趁机冲进城来,因而高悬吊桥,并不出城接应。
突厥见始终不能消灭这支小部队,自己却胆怯了,他们根本不敢攻城,只好烧掉阵亡士兵的尸体,大哭一场,然后撤军走了。
战后,杨坚大力褒扬达奚长儒和将士们,所有的将士官升三级,阵亡者由他们的子孙承袭。达奚长儒被封为上柱国,后来担任襄州总管、兰州总管、荆州总管等职,最终病逝于任上。
达奚长儒指挥的这场战斗,规模不算大,影响却不小。突厥见十几万大军,竟然消灭不了二千人的隋军,严重丧失了信心,失去了斗志,在士气上已经输给隋朝了。杨忠说得没错,突厥并不可怕。
杨坚在派兵抵御突厥的同时,又派长孙晟为使者,到突厥去搞离间活动。长孙晟曾经在突厥住了一年多时间,了解突厥情况,又与几个可汗关系不错,他利用突厥的内部矛盾,拨弄是非,威逼利诱,使突厥可汗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便无力进攻隋朝了。
第二年,突厥发生严重灾荒,牛羊大批死亡,食物缺乏,以致于到了砸骨头吃的程度。杨坚利用天灾和突厥内部矛盾,派出著名将领高颎、虞庆则、史万岁等人,兵分八路,反击突厥。突厥遭受重创,士兵死亡一半以上,内部又发生分裂,阿波可汗投降了隋朝。此后,突厥分裂成东、西两部分,势力衰退,再也不是隋朝的对手了。
杨坚成功击退了外敌,化解了危机,赢得了比较稳定的环境,下一步,他就要在治国理政上大显身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