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能办大事
杨坚靠着女儿,入朝理政,形成了自己的势力,紧接着,他又依靠两个小人物,一跃成为辅政大臣,控制了朝廷,最终夺取了北周政权。
这两个小人物,一个是杨坚的同学郑译,另一个是郑译的朋友刘昉。
《隋书》记载,郑译,是河南荥阳人,很有文才,通晓音乐,善于骑射。郑译与皇室宇文家族有亲戚关系,因而进宫,当了太子府的属官。当时的太子是宇文赟,郑译很会奉迎,与太子关系不错。周武帝却觉得郑译不是好人,把他赶出宫去。宇文赟称帝以后,又把郑译召了回来,任命他为内史下大夫,官职虽然不高,却是皇帝身边近臣,地位荣耀。
刘昉,是河北望都人。刘昉出身官宦之家,父亲当过大司农。刘昉长大以后,以功臣子弟的身份,入朝服侍皇太子宇文赟。刘昉为人狡诈,心术不正,但很会溜须拍马,深受宇文赟宠信,后来担任御正下大夫,负责起草皇帝诏书。刘昉与郑译是好朋友,两人都与杨坚关系密切。
宇文赟登基称帝以后,日夜纵情享乐,酒色无度,很快身体就垮了。公元580年5月10日,宇文赟离开京都,外出游玩,不料途中突发疾病,病情危急,只好星夜回奔京都。
回到京都以后,宇文赟觉得自己快不行了,便召刘昉、颜之仪两人到他的卧室,准备安排后事,起草遗诏。颜之仪是《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的弟弟,职务与刘昉一样,也是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书。
刘昉、颜之仪奉命进入宇文赟卧室,宇文赟已经病危,时而清醒,时而昏迷,而且嗓子哑了,说不出话来。皇帝临终时,最大的后事就是继承人问题,好在宇文赟早在一年前,就把皇位让给了儿子宇文衍,自己当了太上皇,这个问题不存在了。可是,此时皇帝只有七岁,不能理政,因此,最重要的后事,就是由谁来辅佐幼帝,当辅政大臣。
刘昉、颜之仪跪在宇文赟病床前,准备好笔墨,只等太上皇遗言。可是,宇文赟已经不能说话了,处于弥留状态。刘昉、颜之仪两人心急如焚,但毫无办法。刘昉心眼灵活,眼见太上皇不行了,情况紧急,便悄悄溜了出去,急忙去找郑译商量。
刘昉对郑译说:“太上皇发病突然,知道的人不多,京城中又没有主事的王爷。如今太上皇病危,不能说话,不如我们替他选一个辅政大臣吧。那样,我们的功劳可就大了。”
郑译、刘昉是皇帝身边近臣,只有依靠皇帝,才有地位和荣华富贵,可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一旦死去,也就意味着近臣的好日子到头了。这个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迅速与新的统治者建立密切关系,而扶持一个新的统治者上台,更是大功一件,可以保证地位不受影响,甚至可能会上升。因此,郑译马上表示赞同,并且提出由杨坚当辅政大臣。
刘昉也同意扶持杨坚上台。他们认为,杨坚已经辅政两年多时间,在朝中有了很深的根基,能被许多人所接受;杨坚的女儿是皇太后,杨丽华肯定会支持;更重要的是,杨坚早就与郑译、刘昉关系密切,可确保他们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唯一不利的条件是,按照惯例,辅政大臣应该由皇室宇文家族的人来担任,好在宇文赟已经把宗室势力赶出了朝廷,宗室中没有可以主事的王爷了。
刘昉、郑译计谋已定,说干就干,立即假借太上皇诏令,命杨坚即刻进宫。此时,杨坚并不知道宇文赟已经病危,接到诏令后,吓出了一身冷汗。杨坚知道宇文赟早就对他起了猜忌之心,是不是见他迟迟没有动身去扬州,想要除掉他啊?可诏令不敢违背,杨坚只得硬着头皮,战战兢兢地入宫去了。
杨坚到了宫里,刘昉、郑译早就在焦急地等待他了,立即告知计谋。杨坚毫无思想准备,他是个深沉稳重之人,情况不明,又担心是宇文赟设圈套试探他,所以推辞不干,说自己德才疏浅,担不起如此重任。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