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仕途不顺利
杨坚在智仙神尼的精心培养下,从小就立志干大事。可是,他入仕以后,却长期得不到升迁,仍然是个小官,原因是他不愿意依附权臣。然而,最后的事实证明,杨坚的选择是对的,他当初如果依附了权臣,就没有后来的大隋王朝了。
《隋书》记载,杨坚十三岁的时候,离开智仙神尼,回归了家庭。父亲杨忠随即把他送入太学,让他去接受最好的教育。太学是国家的最高学府,杨坚在那里刻苦学习四书五经,可惜他只学习了一年时间,对儒学尚未达到精通的程度。
杨坚在太学学习时间不长,却有一个意外的收获,他结识了一个同学,名字叫郑译,两人成了好朋友。没有想到的是,后来,在杨坚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郑译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杨坚从十四岁开始,就步入仕途,开始做官,担任了京兆尹的功曹。杨坚尽职尽责,把事情办理得稳稳当当,不出一点差错。杨坚受过佛、儒两个方面的教育,养成了深沉稳重的性格,完全没有贵族子弟那种浮躁的习气。人们都看好他,就连西魏统治者宇文泰都夸赞他说:“这孩子的模样气质,不像是世上的凡人。”
杨忠的老上级独孤信,也十分欣赏杨坚,将女儿独孤伽罗嫁给了他。独孤信是宇文泰的心腹,是西魏权势最大的八柱国之一,杨坚的父亲也是位高权重,杨坚本人又很优秀,各方面条件都很具备,杨坚的仕途,应该是前景似锦、一片光明。
果然,时间不长,杨坚就进入朝廷,担任了右小宫伯。这个职位,是皇帝身边的官职,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升迁机会自然很多,许多人求之不得。杨坚也很高兴,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干,争取早日升官。
这个时候,宇文泰已经死了,他在临终前,将大权交给了自己的侄子宇文护。不久,宇文护废掉西魏,建立了北周,让宇文泰十五岁的嫡长子宇文觉当了北周皇帝,但朝廷大权仍然掌握在他自己手里。宇文护能力很强,把北周治理得不错,但他权力欲也很强,大小事务都由自己决定,皇帝形同虚设。有几个大臣不服,想要谋杀宇文护,却被宇文护诛杀,其中就有杨坚的岳父独孤信。
宇文护虽然杀了独孤信,但对杨忠父子采取了笼络的态度,提升杨忠为柱国大将军,并让杨坚入朝当了前途光明的右小宫伯。宇文护是想让杨忠父子感恩戴德,依附于他。杨坚对此心知肚明,可是,他当的是皇帝身边的官职,理应对皇帝负责。此时的皇帝宇文觉,虽然年轻,却雄心勃勃,总想自己亲政,因此与宇文护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杨坚夹在皇帝与权臣中间,左右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便去请教父亲。杨忠叹口气说:“有两个婆婆,难做媳妇啊!你要小心从事。”杨坚想起智仙神尼教给他的处世之道,决定无欲无求,谁也不依附,只做好自己该干的事情。宇文护见杨坚不识抬举,自然心怀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