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仁宗推行汉化
公元1311年,元仁宗继承了兄长的皇位,成为元朝第四任皇帝。元仁宗与兄长元武宗的治国策略又有不同,他实行以儒治国,大力推行汉化,给元朝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元仁宗是元武宗的同母弟,比元武宗小四岁。元仁宗与哥哥一道,从小拜李孟为师,学习儒学。元仁宗聪慧,学习刻苦,学习成绩比哥哥要好。元仁宗通晓儒家经典,理解十分深刻,并且为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所折服。
元武宗在登基的时候,虽然有儿子,但册立弟弟寿山为皇太子,确立了他继承人的身份,因此,元武宗病逝以后,元仁宗顺利继承了皇位。
元仁宗登基以后,命人将儒家典籍翻译成蒙古文,要求蒙古官员都要学习。元仁宗特别崇尚《大学衍义》,译成蒙文后,赐给每个大臣一部,对臣子们说:“治天下,此一书足矣”。《大学衍义》是南宋理学家真德秀撰写的政治哲学类著作,系统阐述了程朱理学思想。
元仁宗还把《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书也译成了蒙古文,要求大臣们阅读。元仁宗决心效法唐太宗,实行以儒家思想治国,大力推行汉文化,努力开创一个像贞观一样的治世。
元武宗搞创治改法,推行了许多改革措施。凡是改革,总会触犯一些人的利益,产生一些矛盾,特别是元武宗的改革举措,确实有许多弊端,引发人们不满。元仁宗即位以后,首先取消了争议最大的尚书省,停止了新发行的货币,停建了元中都,后来陆续将一些改革措施予以废除。在政局稳定之后,元仁宗开始大力推行汉化运动。
元仁宗推行汉化,首先从恢复科举考试制度入手。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完善于唐宋,是封建时代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逐渐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渠道。金国统治中原的时候,仍然实行科举制度。随着蒙古入侵中原,科举制度在战火中中断。
在窝阔台时期,曾经试图恢复科举,在耶律楚材主持下,举行过一次考试,录用儒生四千多人。可由于政局不稳、战争不断和蒙古贵族们的反对,科举考试并没有坚持下去。
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也试图恢复科举制度,为此进行过多次讨论。蒙古贵族们仍然强烈反对,他们极力主张,仍然要靠承袭制任用官员,以维护自身的利益。汉族士大夫们在考试科目、考试内容和评判标准等方面,也存在许多争议。有人主张以程朱理学为标准,但当时尚未形成共识,再加上战争不断等原因,致使科举制度议而未决。
随着社会发展,蒙古贵族的子孙普遍学习汉文化,对科举考试的阻力减少;在许多儒生的推动下,程朱理学逐渐成为主流学派;特别是治理庞大的天下,需要有大批高素质的官员。因此,元仁宗登基以后,在汉族大臣们的支持下,下决心恢复科举考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