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仁宗即位的第二年,下发的第一道诏令,就是任命汉族大臣王约为集贤大学士,让他负责筹划恢复科举考试。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筹备,元仁宗下诏,正式恢复了科举考试制度。
公元1314年8月,元朝在全国各地设了十七个考场,举行乡试,共录取考生三百人。第二年,被录取的三百名考生齐聚京城大都,举行会试,择优录取了一百人。紧接着,这一百名考生又在皇宫举行殿试,由皇帝主考,录取五十六人为进士,确定汉人张起岩、蒙古人护都答儿为左右榜状元。张起岩是山东章丘人,为元朝首届左榜状元,后来官至礼部尚书。其他录取者都授予不同的官职。
这次科举考试仿唐宋旧制,尊崇程朱理学,意义重大,史称“延祐复科”。延祐是元仁宗的年号。此后,元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且比较规范,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使一批各族优秀人才进入了官僚队伍,为官僚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可在元朝后期,保守派大臣伯颜专权,下令取消了科举制度。
元朝在科举考试中,对蒙古人、色目人有着特殊照顾,蒙古、色目考生的试题难度低,而且少考一场。有人认为,这是民族不平等的表现。其实,蒙古、色目考生在汉文化方面不占优势,予以照顾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现在的高考,不是也对少数民族考生有些照顾吗?
元仁宗在恢复科举制的同时,注重任用汉族大臣,他即位不久,就征召世祖、成宗时期的十几名大儒入朝,参与政事。元仁宗选拔了一批汉臣儒者,担任了朝廷的国学、翰林、秘书、太常等重要官职,这些人为他推行汉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元仁宗尊崇孔子,推行儒学,他刚一即位,就命大臣刘庚到曲阜,代替他祭祀孔子。元仁宗下诏,将历代名儒颜子、曾子、程颢、程颐、司马光、朱熹等人,配享孔子庙廷,还加封了孟子。元仁宗重视儒学教育,扩大国子生,在各地兴办学校,培养人才,推广儒家学说。
元朝自建立以来,虽然有些法律规定,但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标准法典,不利于对天下的治理。元仁宗组织人员,汇集了自忽必烈建元以来的律令条规,共两千四百多条,形成了《大元通制》。《大元通制》是元代法律成熟的标志,是元朝法制史上的里程碑。
元仁宗在经济方面,也积极推行汉化。他重视税赋的作用,在江浙、江西、河南等地开展大规模的田亩登记,清查隐漏的田产,增加了国家税收。元仁宗积极发展农业,鼓励开垦荒地,支持农耕,兴修水利,提高粮食生产。
元仁宗推行汉化运动,遭到一些保守派蒙古贵族的抵制。右丞相铁木迭儿坚决反对,元仁宗的母亲答已皇太后也不赞同。元仁宗孝慈恭俭,手段不够强硬,他试图削弱蒙古诸王的特权和实力,但没有成功,结果留下了后患。
公元1320年,元仁宗病逝,年仅三十五岁。元仁宗在位时间不长,只有九年,可他积极推行汉化运动,为元朝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仁宗病逝以后,儿子元英宗继位。元英宗继承了父亲的汉化改革,而且比父亲还要激进。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