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角读元史-44、海外用兵受挫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历史军事>新视角读元史> 44、海外用兵受挫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44、海外用兵受挫(2 / 2)

安南是越南的古称,在现在越南的北部,自秦朝开始就属于中国领土,唐朝在那里设立了安南都护府,所以被称为安南。在五代十国混乱的时候,安南开始独立,但长期以来仍然属于中国的藩属国。

忽必烈称帝时,安南国王遣使祝贺,称臣纳贡,忽必烈十分满意。后来,忽必烈为了控制安南,设立了安南宣慰司,不断插手安南事务,双方产生了矛盾。安南国王没有经过元朝批准,自己立了继承人,引起忽必烈极大不满。

于是,忽必烈以安南“不请命而自立”为由,予以谴责,并擅自宣布,由安南宗室陈遗爱为安南国王,废掉原来的国王。安南当然不服,杀了陈遗爱,与元朝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公元1284年,忽必烈决定武力征服安南,命右丞相唆都、第九子脱欢为主将,率兵南下。唆都是元朝名将,久经沙场,可是,他带领的南征军,仍然以南宋投降的部队为主体,蒙古兵不是很多。

安南早有防备,凭借有利地形,顽强抗击元军。安南军队采取灵活战术,集中兵力专打汉人的军队。汉人军队本来战斗力就差,又对元朝灭宋心怀不满,没有斗志,因而一触即溃。皇子脱欢又中了敌人的美人计,屡吃败仗。元军作战失利,唆都引兵撤退,不料中了埋伏,死于混战之中。元军主将被杀,军心涣散,只得无功而返。

忽必烈很不甘心,三年之后,又调集江浙、湖广、江西三省的军队,号称五十万人,由蒙将奥鲁赤和汉将张文虎率领,第二次大举攻打安南。这一次,汉人军队仍然占多数。

元军人多势众,声势浩大,可大多数是南宋投降元朝的部队,军心不稳,战斗力不强。安南人知道了这一情况,心生一计,令士兵们全都穿上宋朝的服装,与元军作战。元军中的蒙古兵见了,皆大惑不解,认为是南宋势力又起;而汉人士兵见了,同病相怜,皆无心作战,都一哄而散了。

安南境内山地众多,林木茂盛,安南军队凭坚据守,元军进展不大。进入夏季以后,天气炎热,酷暑难忍,蚊虫肆虐,瘟疫流行,大批元军死亡,士气低落,难以再战。安南军队趁机发动反攻,元军伤亡惨重。无奈之下,元军只好撤兵北返,再次以失败而告终。

忽必烈两次征伐安南失败,十分气恼,经过一番准备之后,第三次派兵攻打安南。不料,元军出兵不久,忽必烈就死了,只得撤兵而回。就这样,元朝始终没有征服弱小的安南。

许多人怀有疑问,蒙古铁骑天下无敌,为什么对付不了一个小小的安南?其实,原因很简单,攻打安南的元军,不是昔日横扫欧州的蒙古铁骑,而大多数是士气不高的汉人军队。另外,再加上地形不利、水土不服、疾病流行等原因,所以,元军始终不能取胜。

忽必烈频频对海外用兵,除了能够满足他的称霸野心之外,并没有多大的战略意义。因此,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忽必烈多次对外用兵,实际上是在借刀杀人,借外敌消灭南宋的投降力量。

在忽必烈灭宋战争中,有不少南宋军队投降。忽必烈对他们并不放心,可又不能全部杀掉,于是采取了借刀杀人之计,把他们驱赶到海外战场上,依靠外部力量把他们消灭。究竟是不是这种情况,只有忽必烈自己心里才最清楚。

忽必烈如果真有这样的意图,那他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必然会激起汉族民众的强烈不满和反抗,致使江南反抗迭起。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