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友反目蒙古伐宋
大蒙古国建立以后,不断对外扩张,连年征战,先后灭掉西夏、西辽、东真国,并攻打金国,征服高丽,还西征中亚东欧,显示出强大的军事力量。这个时候,地处南方的南宋政权,因为有金国相隔,暂时平安无事,偏安一隅。
当窝阔台提议联宋灭金的时候,宋理宗和多数大臣出于对金国的仇恨,表示赞同,但也有一些大臣反对。他们认为,蒙古势力迅速崛起,是个很大的威胁,有金国在中间挡着,江南可保无虞,一旦金国灭亡,南宋就要直接面对蒙古了。所以,南宋宁可与疲弱的金国为邻,也不能与强大的蒙古接壤。这个意见是明智和正确的,可宋理宗一心想要收复中原,并没有听从。
联蒙灭金取得胜利,灭亡了金国,一洗百年耻辱,南宋军民一片欢腾。蒙古军队粮草不继,又惧怕炎热,将主力部队撤到黄河以北,黄河以南只留少数兵力。宋理宗见有机可乘,便想借机收复中原。蒙古人也曾经许诺,黄河以南的土地归宋朝。
公元1234年5月,在金国灭亡不久,宋理宗派遣六万军队,出兵河南地区,一举收复了开封、洛阳、商丘等地,史称“端平入洛”。
不料,南宋的军事行动,却惹怒了蒙古人。窝阔台下令,蒙古铁骑越过黄河,向宋军发动了猛烈进攻。宋军不是蒙古铁骑的对手,死伤三万多人,占领的土地又全部丢失了。“端平入洛”使得宋蒙联盟破裂,双方反目成仇,也成了蒙军伐宋的导火线和借口。当然,没有“端平入洛”,大蒙古国也是会对南宋下手的。
公元1235年,窝阔台以“端平入洛”为借口,第一次大规模进犯南宋。窝阔台组织了数十万大军,由两个爱子阔端、阔出统领,在东起淮河、西至巴蜀的千里战线上,分多路向南宋进攻,气势汹汹,大有一口吞并南宋之势。
面对蒙古军队的大举入侵,南宋军民不畏强暴,奋起反抗。宋理宗调兵遣将,部署抵御。南宋军队战斗力差,敌不过蒙军凶猛,但地形熟悉,反抗意志坚强,蒙军也很难占到便宜,战斗十分激烈。蒙军这次犯宋历时六年,大小战斗数十次,双方伤亡都很惨重。著名战役有沔州之战、阳平关之战、真州之战、庐州之战、荆襄之战等。
沔州之战是蒙军进攻巴蜀的第一仗。公元1235年7月,窝阔台命次子阔端,率西路军向巴蜀地区进军。阔端时年三十岁,已经征战多年,勇猛有谋,是蒙古族的军事家、战略家,深受窝阔台喜爱。
阔端率军从陕西凤州出发,很快抵达沔州。沔州是南下入蜀的门户,蒙军想要攻占巴蜀,必须首先夺取沔州。沔州守将叫高稼,高稼是进士出身,能文能武,为官清廉,肩负着守卫入蜀大门的重任。
在此之前,蒙军与金军曾经在沔州多次交战,沔州城被战火摧毁,破败不堪,城内守军也不多,于是,有人建议高稼弃城后撤。高稼坚定地说:“身为宋将,守土有责,即便没有城墙,我也要以身捍蜀。”
蒙古大军包围了沔州,高稼身先士卒,带领宋军与敌拼杀,激战数日,终因寡不敌众,又没有坚固的城墙,最终沔州失守,高稼战死,以身殉国。沔州之战以宋军失败而告终。
阔端获胜之后,率军继续南下,很快抵达阳平关,于是爆发了阳平关之战。阳平关在今陕西勉县一带,是入蜀的第一道重要关口。阳平关守将叫曹友闻,是个忠义之士,可惜手下士兵不多,只有数千人,而蒙军有二十万之众,敌众我寡。宋军顶不住蒙军的猛烈攻势,曹友闻战死,士兵多数阵亡。最后,将领曹万带领仅存的五百士兵退入城堡,宁死不降,全部为国捐躯。阳平关之战十分惨烈,以宋军全军覆没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