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撑起东晋江山
在东晋时期,王氏、庾氏、桓氏几大家族相继兴衰之后,谢氏家族又登上了历史舞台。谢氏家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谢安、谢玄等人。
谢安是著名政治家,品行高尚,有宰相气度。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发挥聪明才智,挽救了濒临灭亡的东晋政权。所以,谢氏家族与开创东晋的王氏家族齐名,并称为王谢,并留下了“山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的千古诗句。
《晋书》记载,谢氏出自陈郡,是名门大族。谢安是河南太康人,他在少年时候,就神态沉稳,思维敏捷。王导很器重他。因此,谢安年龄不大,就享有盛名。
谢安多才多艺,善书法,通音乐,性情闲雅温和,喜欢交结文人雅士,而不愿意凭借出身和名声去获取高官厚禄。谢安不想做官,几次推辞朝廷征召。后来,谢安为了躲避,干脆跑到会稽郡的东山隐居起来。谢安与王羲之等名人交往频繁,常在一起游览山水、吟诗作文。
谢安的弟弟谢万,也是才华出众,不到二十岁就被征召入仕,后来升迁至中郎将、豫州刺史,担负守边的重任。谢安虽然隐遁山林,但名声仍然超过了弟弟谢万。
有一次,有位名士语重心长地对谢安说:“足下有安邦济世之才,却屡次违背朝廷旨意,高卧东山,不愿意奉献社会和百姓,将怎样面对江东父老呢?”
谢安听了,面有愧色。这个时候,恰遇谢万打了败仗,被罢官免职,谢家声望受到影响。于是,谢安决定出山从政。这个时候,谢安已经四十多岁了。成语“东山再起”,便由此而来。
谢安受桓温的邀请,做了他的司马。桓温很欣赏谢安的才华,对他格外尊重。有一次,桓温到谢安的住处拜访,正碰上谢安整理头发。谢安性情迟缓,好大一会才弄好,桓温就耐心地在旁边等候。
谢安后来担任了吴兴太守,逐步升迁为吏部尚书、中护军。司马昱称帝以后,对谢安格外器重,让他参与朝政。司马昱虽然只当了八个月的皇帝,却有一个很大的贡献,就是提拔重用了谢安。
司马昱死后,桓温入京奔丧,但走到新亭就停了下来,派重兵把守关口,打算乘机推翻东晋。桓温知道,朝廷目前全靠谢安、王坦之维持局面,便召二人前来,埋伏下刀斧手,想在会见时把他们杀掉。
谢安、王坦之心里很清楚,桓温是不怀好意,此去必定凶多吉少。王坦之十分恐惧,问谢安怎么办。谢安神色不变,说:“晋室存亡,在此一行。”于是,二人不避凶险,应召前往。
王坦之见到桓温,惊慌得汗流浃背,连手版都拿倒了。谢安却十分从容,谈笑如常,没有一丝畏惧。他隐约看见墙壁后面有刀斧手的身影,便笑着对桓温说:“我听说有道德的诸侯,谨守礼仪,明公何必壁后藏人?”桓温面露尴尬,命他们撤走。桓温与谢安谈了很久,谢安谈笑自如,机智镇定,桓温因此没敢作乱。
桓温临终前,对后事安排不当,引发内斗。桓温有六个儿子,他最喜欢第六子桓玄,便让他继承了爵位,又把兵权交给弟弟桓冲,桓冲也是桓温五兄弟中最小的。这引起了桓温其他弟弟和儿子们的强烈不满,他们联合起来,阴谋诛杀桓冲,结果失败,全被流放。
桓氏家族内部大乱,这给了谢安一个绝好的机会。桓冲本想代替哥哥控制朝廷,不料谢安计高一筹,抢先请出了褚太后,让她第三次临朝摄政。褚太后辈份最高,威望也高,桓冲无可奈何。这样,桓氏家族继续掌控朝廷的图谋被挫败了,谢氏家族取而代之。
谢安宽厚仁义,处事公允,他没有像桓温对待庾氏家族那样赶尽杀绝,而是继续重用桓氏。他任命桓冲都督徐、豫、兖、青、扬五州诸军事,后又加至七州,对抗北方的前秦。桓冲也能够以大局为重,镇守四方,与谢安合作共事。
谢安有治国才能,他把儒家、道家思想互为补充,作为治国之道,这符合当时的社会状况。谢安胸怀宽广,广行德政,致使朝中百官能够同心协力,东晋局面很快稳定下来。人们把谢安比做王导,甚至认为超过了王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