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内部稳定之后,外部的敌人却打了过来。公元383年,前秦天王符坚亲率百万大军南下,志在吞灭东晋,统一天下。当时军情紧急,建康一片震恐,可谢安依旧镇定自若,不慌不忙地调兵遣将。他派谢玄、谢石、谢琰、桓伊率八万兵马,抵达淝水迎敌,并谋划好了破敌计策,然后,照常吟诗下棋,登山游玩。
桓冲当时镇守荆州,听说形势危急,派使者向谢安请战。谢安说:“不用桓将军来,我这里已经安排好了,你们只要守住西边,就是大功一件。”
桓冲十分担心,说:“谢公气度,令人钦佩,但他不懂打仗,眼看敌人就要到了,他还那样悠闲自在,特别是派去的兵力那么少,又让没有经验的年轻人去指挥。我看,我们恐怕都要当俘虏了。”
谢玄等人率军迎敌,先是奇袭洛涧,旗开得胜,随后在淝水与敌对峙。晋军采用奇计,以少胜多,取得淝水之战的辉煌胜利,打得前秦军队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一败涂地。
淝水之战捷报传来的时候,谢安正在家里与客人下棋。谢安见到捷报,心中狂喜,但不动声色,随手把捷报放在旁边,照常下棋。
客人知道是前方送来的战报,忍不住问道:“战况如何?”谢安轻描淡写地说:“孩儿们已经把敌人打败了。”
客人一听,高兴地跳了起来,把棋盘一推,说:“这是天大的喜讯,哪里还有心思下棋啊?我要赶快去告诉大家!”
客人走后,谢安兴奋的心情再也控制不住了,他兴奋地手舞足蹈,过门槛时忘记抬脚,猛地折断了屐齿。
谢安趁着淝水大捷、敌人丧胆之际,兴兵北伐,分两路攻击中原。东路由谢玄率领,自广陵北上,经过一番苦战,收复了兖州、青州、司州、豫州;中路和西路由桓氏兄弟率领,攻占了鲁阳,收复了梁州和益州,并再次成功收复洛阳。这样,东晋与前秦,原先以长江为界,就改成了以黄河为界,整个黄河以南地区,都归东晋所有了。
谢安用了十几年时间,对内稳定局势,对外打败强敌,收复失地,功勋卓著,声望达到顶峰。这个时候,晋孝武帝已经成年,开始亲政。他忌惮谢安功大,宠信自己的弟弟司马道子,奸谄小人逐渐得势。
谢安深知功高震主的危险,他又不慕权力富贵,于是主动交出手中的权力,自请出镇广陵的步丘,建筑新城来避祸。孝武帝同意了,设宴为他饯行,并敬酒赋诗。
谢安支撑东晋政权达十六年时间,他虽然位高权重,但隐居东山的志趣始终没有消失。他出镇新城后,携带全家前往,制造出海的船只和装备,打算从水道回东山,继续过隐居的生活。但不久之后,谢安患病,计划未能成行。
公元385年,谢安病逝,享年六十六岁。孝武帝在朝堂哭吊三天,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追封他为庐陵郡公,谥号“文靖”。
后人对谢安给予高度评价,称他是东晋中流砥柱,“江左风流宰相”,是“中国历史上有雅量有胆识的大政治家”。民间则把谢安敬奉为神,尊称他为“谢圣王”、“广惠圣王”、“显济灵王”等。
谢安的丰功伟绩和英名,流传千古,受万世景仰。
谢安的侄子谢玄,也为稳定东晋局势做出了卓越贡献,是东晋时期仅有的两位名将之一。特别令人称道的是,谢玄指挥了淝水之战,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名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