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回天启七年-第四十五章 筑城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五章 筑城(1 / 2)

山海关外,宁远城。

袁崇焕皱着眉头看了看兵部发来的最新公文,鉴于国内军工的新进展,新送来的二千五百把新式火铳,名为迅雷铳,是根据掣电铳改进研发的新型号,新式铁质火炮五百斤的二十门,据说有效射程可达一千五百步,皆有灵活的炮架,名为雷神炮,还有十门三百斤左右的带轮子的小铜炮,名为火神炮,是吸收了佛朗机炮的优点,有效射程八百步,另有四十名西洋军官和技师是随炮队而来的,另有京师新建的火铳队四营一千六百人随着西洋军官前来,说是因为新炮的打放流程有所不同,兵部孙尚书交代要在实战中检验新火器的性能。

虽说兵部行文里把这新火器夸得跟朵花似的,但在袁崇焕的心里,还是不以为然的。毕竟宁锦之战时袁崇焕凭借红衣大炮击退了后金军的猛烈攻势,据说还重伤了老贼酋努尔哈赤。一战成名。所以在袁崇焕的心里,只有红衣大炮才是军中利器,炮越粗越大,越代表无上战力。炮管这么细,能有什么大用?不过还是配属给了准备重修大凌河城的祖大寿部,好钢用在刀刃上嘛。因为这大凌河城是锦州的卫星城,守宁远只是被动防御,守辽东则必守锦州,扼守大小凌河交汇处的锦州是辽东锁钥之地,出入关外的必经之路,不然后金主力就要多绕上二千里路从蒙古借道,才能攻打大明边关。而大凌河城就是插进后金胸口的一把尖刀,不拔掉后金就如鲠在喉,动静皆在明军掌握之中。

锦州城东四十里处大凌河城旧址,旌旗林立,明军二万大军屯兵此处,又有修堡的民夫三万余人以及大批粮草,辽东前锋总兵祖大寿年近五十,踌躇满志,正在与工部特派专员商讨新的修建大凌河城的方案。工部专员丁克难带来了水泥的制造方法与工艺流程,还有新的城墙方案,把城塞从一个凸多边形变成一个凹多边形,这样的改进,使得无论进攻城堡的任何一点,都会使攻击方暴露给超过一个的棱堡面,通常是二到三个,防守方可以使用交叉火力进行多重打击。

大凌河古称渝水、龙川、白狼水,辽代以后改称凌河(灵河)、大凌河。全长398公里,是古代沟通东北与中原的交通枢纽,齐国北伐山戎、曹魏征讨乌桓、前燕入主中原、北齐攻打契丹、隋唐平定高丽,均以大凌河谷为行军主道。

原计划修建此城预计要三个月,用最新的水泥只需要十天就可以把城墙修好,棱堡的边越多,射击方向也越多,相互掩护也就越好。

丁克难指着大凌河城的旧城墙说:“祖总兵,若是依托旧城墙修建,那么就算加上四门外突出的四个小棱堡,水泥的运用也可以加快筑城墙的时间,城内建筑在建成城墙后还可以在城里继续施工。新运来的火炮,和火铳队伍都可以安置在四个城门突出的棱堡上,棱堡与主城城墙间有很短的中堤连接,火铳可以完全覆盖。棱堡上方都是封闭的,不用担心后金兵攀附而上。四周开有密密麻麻的射击孔和炮口,加上主城上本来预备安置的十二门红衣大炮,火力之猛是前所未有的。若是后金兵敢来,一定会吃够苦头。”

祖大寿笑着说:“多蒙兵部孙尚书和工部孙尚书的大力提携,我祖大寿大着胆子拍一次胸脯,有了这水泥和棱堡,有了新的大凌河城,我管教他皇太极吃不了兜着走。这段时日还要多多仰仗丁大人指点,若有寸功,也都是拜丁大人所赐”。

丁克难连忙说:“岂敢岂敢,战事凶险,祖总兵率将士们勇赴国难,与敌争锋,早就让在下敬佩不已,此次筑城,我工部只是出了点力气,关内关外亿万生灵,全赖辽东将士浴血守护,克难定当竭尽全力,助祖大人尽快筑城。”

三万民夫自有各级官吏分别统带,制造水泥的,运输建材的,搭建木架,井井有条。在水泥这个金手指的加持下,城墙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高着。

此时,在沈阳。皇太极听了哨探的飞马呈报,知道了明军在大凌河城重建城堡的军情,大为重视。诏令四大贝勒,八旗旗主,及六部小贝勒一起开会议论军情。

在上次千里奔袭攻破大同城之后,后金军掠夺了大批人口和财物,国力大为增强,也使得八旗将士从锦宁战败的阴影中彻底解脱了出来,令皇太极在国中威望大增。皇太极因而得以仿照明制,组建了六部,即吏、礼、户、兵、刑、工等,六部的贝勒全都是年轻人,他们均直接受皇太极领导,这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皇太极在巩固权力的道路上正稳步推进,代善和莽古尔泰的权力则被进一步虚化和削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