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向来是将秦汉合在一起,如同隋唐,因为他们之间继承了太多东西。秦法严苛,其中保甲制有很多说道的地方。
可以说保甲制的出现,才是彻底地终结了分封制,而后世的朝代,哪怕是明清,依然有分封制的反复问题。保甲制保证了皇权的触角可以直接延伸到村,到户!
这个制度,如同现在,才是真正地保证了国家的统治力!
所谓的皇权不下乡,其实是秦朝以前分封制度一级一级分封下去的遗留,同时,也是帝皇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妥协,也是士族优待的明证,同时也是皇权无力的证明。
而自从强秦之后,皇权的触角就被士大夫斩断了,然后,一系列上上下下的操作就开始了……
士大夫们,上,对抗皇权,下,凌虐平民,并且还掌握了唯一的舆论权,想想就令人感慨——
士大夫们满纸吹嘘的皇权不下乡的盛世,其实就是庆贺他们上下其手的一场盛宴!
我国古代集权政府基本可以看成是一个“低税收,低福利”的政府。
与同时期欧洲以及日本这些封建制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集权政府与地域社会有一定的距离,而且除非有特殊情况,否则不愿意插手地域社会,福祉、治安、基建很大一部分要地域社会自己来承担,地域社会不得不进行自治。相对的,税收占收入比例也要比同时期的封建国家低很多。
直到近代,在与近代国家的接触中,清政府发现古代集权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近代战争的需求。
近代战争所需要的庞大税收以及征兵能力,是上述集权制度所不具备的。
为了满足近代战争的物资和人力需求,政府不得不把力量渗透进地域社会的最深处,无论是清政府,民国政府还是新中国政权。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普及平民教育,灌输国家意识。
而明朝的崩溃,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就是皇权不下乡制度一个失败的典例。皇权不下乡,则必然是朝庭对社会的掌控力薄弱,而对于古代地域辽阔的大明来说,就涉及到各地发展极度不平衡,但朝廷又严重缺乏调配全国资源和财富的能力。
如果大明朝廷能够充分调动湖广、四川、闽粤的力量,平定中原,甚至推平东虏都是可能的。如湖广一年二百万粮税,四川一年一百万粮税,广东这些富得流油的地方一年九十九万粮税……这简直就是瞎胡闹啊!
对这些地方,崇祯那点加征算个屁,必须狠狠的加,加个十倍还差不多!
而北直隶、山东、山西、陕西、河南这些省份,因为小冰河期的灾难和东虏的入侵,急需得到国家的救济,而不是没完没了的加征催逼。可是大明朝廷因为定都北京,对湖广、四川、闽粤这种距离较远的省份控制能力不足,所以也就调动不了那里的资源。
但现在就不一样了,现在大明朝廷已经被朱慈烺拉到了南京,而且还组建了南明版的北府军团,并且同福建海贼头目郑芝龙结盟联姻,又组建了可在长江上作战的强大水师,从而具备了依托长江布署北军,以镇压东南、湖广的能力……
北伐攻山海关、平定平津之役,借满清多尔衮的手,对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地主士绅进行了狠厉打击,由此增强了对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的控制力;
湖广之役,他又借李自成、张献忠的刀杀了杀陕西、湖广、四川地主士绅的威风,由此对湖广、陕西、四川的控制力也大大增强了;
而他又挟着北伐大胜之威,借官绅一体纳粮、商税改革之势,对敢于反抗的江南地主士绅举起了屠刀,因此,目前皇权对江南掌控力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硬程度。
所以,朱慈烺现在对大明整体的掌控力度是十分强大的,但是在社会阶层中的最基层乡村,掌控力度还是薄弱,甚至有些地方皇权的触角仍然没有延伸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