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卷阅读39(1 / 2)

这顿饭到底还是给他们做得不东不西:杂菌鸡汤、烤三文鱼、烤羊腿、牛排、胡乱做的蔬菜色拉、意大利面和法棍,红酒来自勃艮第,白酒却是明诚在大使馆的同事送的一瓶茅台。

五点起他们的朋友陆续登门,大多数是单身汉,也有一两对成了家的,全是到法国后娶了外国妻子,带她们来明家过个中国年。他们带来了食物和酒水,一例的东西混杂。有一个家在东北的听说明楼没有准备饺子,叹了口气摇摇头,指着他叹了句“南方人”,二话不说脱了西装钻进厨房和了面,又翻出一块明诚还没想到派什么用场的五花肉,把另一个山西人也叫进厨房,指派他来剁肉馅。明楼看着瞬间被北方口音占据的厨房,笑着摇摇头,把明诚拉出了厨房,擦干手上的水,和其他人喝酒去。

37年七月之后,很多拿公款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一下子陷入了两难的局面:国家无余力再支持他们深造,而就此回国,总也有些不甘心。后来随着战事步步升级,自费的学生也为难起来,也许一觉醒来,日寇的铁蹄就踏过了自己的家乡。

那时节反而是明家的情况还好。一则是明镜把一部分家业转移到了欧洲,二则明楼和明诚已有了工作,薪水都还不错。他们见同胞窘迫,就把自己的收入拿出来部分,想留下来继续读书的就借钱给他们周转一时,若是决心回去,那就给他们买张船票,再凑点路费。后来有些家境尚未被国内的战局波及的留学生见他们这样做,受了感召,索性一并凑了些钱,交给留法同学会统一处理。于是在帮助了同胞之余,明楼和明诚也交到了许多新的朋友。

现在这些朋友们,来他们家和他们一起过年。

这其实并不是他们第一次这么做。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后,大量国际志愿者从全世界各个地方前往西班牙支援人民战线,巴黎是欧洲境内最重要的中转站,有那么几个月,他们在圣日耳曼大道的这套房子里每天都有不同的人入住。他们只住上一晚,最多两晚,就拿着行囊奔赴西班牙,投入到反法西斯战争中。有些人从此没了消息,有些人再看见名字就是在阵亡名单上。

很多人离开之前把珍贵的东西留在了这个房子里。于是他们的公寓里多出了很多稀奇的东西,堆在这间豪华的大公寓里。佣人抱怨了很多次,但明诚一直不让她处理掉——

“它们的主人还会回来。只是暂时寄存在我们这儿。”

明楼和明诚一直小心地保管它们,连明台都不准碰。唯一的例外,是一把胡琴。

胡琴的前一个主人姓邱,天津人,做劳工来到法国,先是在阿尔萨斯做煤炭工人,后来又到了洛林的钢厂,在那里加入了法国共产党,36年的10月,他和几个钢厂的同志决定结伴前往马德里。

明诚招待了他们一晚上。那天晚上他们两兄弟和老邱一起喝了顿酒,老邱拉得一手好琴,听说明楼也喜欢谭老板,就得意地说起自己曾经亲耳听过他在北京唱戏,后来索性下场为明楼伴奏,来了一段《定军山》。

第二天一早这一伙人搭第一班火车往西班牙去。胡琴本来在老邱的行囊里,临到走,又被搁下了:“还是先搁你们这儿。等我回来再找你们取。别受潮别晒太阳,定期抹抹油,最好是生猪油。哦,要舍得用!”

明诚就把琴和他35年收到的圣诞礼物——一把西班牙吉他——放在一起,时不时拿出来拉一支曲子。

这个晚上,它又被拿出来了。

那时大家都酒足饭饱,酒酣耳热之际,朋友们知道他们家有一把好琴,就央明楼拿出来,说是让兄弟几个唱几曲,大过年的,也图个热闹。

明楼和明诚对看一眼,明诚有点不舍得,明楼笑一笑,自己去拿了。

一开始还是苏三、游龙戏凤、红娘。因为都是反串旦角,免不了一边唱一边笑,倒也很是热闹,后来不知是谁喝多了,起了个二黄慢板,却是配的《文昭关》:

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

实指望到吴国借兵回转,谁知昭关有阻拦。

幸遇那东皋公行方便,他将我隐藏在后花园。

一连几天我的眉不展,夜夜何曾得安眠?

俺伍员好一似丧家犬,满腹的含冤向谁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