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其他类型>进化!进化?:达尔文背后的战争> 第35章 综合进化论,新的成果,新的内容 (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5章 综合进化论,新的成果,新的内容 (1)(2 / 2)

群体遗传学理论不断得到发展,直到新中国建国后仍有很大影响。但其理论核心已经降低了遗传突变对群体的影响,他们转而相信,一个群体在自然条件下,只有少数个体才会突变形成所谓“野生型”,这些野生型往往因为生活能力不强而被迅速淘汰,只有极少一部分能够存活下来并扩散其突变了的基因。

当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在一个群体中,其实早就存在大量基因后备军,所有的性状都是早被决定了的,随时等候自然选择的调用。大量的突变都被保存了下来,然后被群体储藏起来,当时这些突变不一定是适应的,但时过境迁,这些受到歧视的基因极有可能等到时来运转的时候,那时它们就会在特定的环境下帮助群体渡过难关。因为环境是千变万化的,所以保存大量的突变有利于应对不测事件。

群体遗传学家们相信基因突变对进化的塑造力量,强调基因频率变化的意义,相信基因频率的变化的过程就是进化的过程。他们的目光死死盯住生物体内的单个基因,而不是生物个体,并认为每个基因如同个体一般,都有着自己固定的适应值。在他们眼里,进化只不过是这样一种事情,那就是一个生物种群中某些基因的增加或者减少的过程。群体中的相互交配可以引发基因之间的一些强烈的反应,这也可能引发一些突变,并成为进化的动力之一。

把遗传学中的基因学说和自然选择真正结合起来,并构建了群体遗传学主体框架的,是三位学科背景不同的重要学者,分别是费舍尔(ronaldfisher)、霍尔丹和赖特(sewallwright)。

费舍尔本是剑桥大学的高才生,现代统计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在遗传学上的兴趣当然集中于群体遗传学了。他毕业后到加拿大做了一段时间农民,后来发表论文证明了连续变异的存在,对达尔文的理论有独到贡献。

费舍尔因为生物统计的关系和皮尔逊有过大量接触。皮尔逊过度相信达尔文的混合遗传理论,而费舍尔则相信孟德尔的颗粒遗传理论,两人为此而争吵不休,结果反目成仇。于是费舍尔在著名的罗素(bertrandrussell)的支持下到一家实验农场独自展开研究,最终在1930年发表重要著作《自然选择的遗传理论》。他相信,一个物种的群体越大,就越有利于进化,因为大的群体可以保存更多的变异。变异的增多,导致进化呈现出连续性。因此,费舍尔不同意跳跃式的突变,这对达尔文是一种极大的安慰。

霍尔丹生于科学世家,父亲是一位生理学家。霍尔丹自小就受到了科学的熏陶,经过在牛津大学的深造,最终成长为一位知识包罗万象的伟大学者,他海纳兼收,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研究成果。最重要的成果则表现在把遗传学和数学直接应用于进化论研究。严谨的数学的引入有助于洗去人们对进化论的一些误解,使进化论更有说服力。1932年,霍尔丹出版《进化的原因》一书,成为经典的群体遗传学巨著。

基于其对进化论的认识,霍尔丹和华莱士一样相信马克思主义并成了一名员,在英国主编《工人日报》宣传革命,后因不满于英法等国的国际强权,于1957年迁居印度并加入了印度籍。

赖特是美国人,自小受到良好教育,后取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直至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赖特通过豚鼠体色的实验,有力地证明了不同基因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这些小动物在自然界的小群体中很容易出现伦理问题,随便发生近亲交配,这是被费舍尔和霍尔丹的理论所忽视的一种重要现象;而近亲交配又很容易衍生出新的变异,在一定的隔离条件下,经过自然选择的挑捡,就可以发生迅速的进化。

赖特提出了遗传漂变的概念,指明了一个特定的基因可能会在一代一代的传递过程中出现上下的波动,这个过程是一个大致随机的过程,随着种群大小不同而起伏不同。特别是在小的种群中,有的基因可能会增加,有的则可能会减少,甚至消失,这都是一个随机的过程,自然选择对此作用不大。而在大的种群中,这种随机事件就大为减少,遗传漂变的效应大为降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