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其他类型>进化!进化?:达尔文背后的战争> 第6章 地质学的发展与《圣经》的尴尬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章 地质学的发展与《圣经》的尴尬(2 / 2)

这种理论有一个必然的结果,那就是地球的年龄被大大拉长了,从《圣经》所提到的几千年被延长到了几千万年,否则没时间长出这么高的山来。虽然与现在公认的46亿年的结果相差仍然较大,但在当时无疑是一个突破性的思想。这种深不可测的时间深渊想起来都让人头晕,世间的一切似乎都变得皆有可能。

达尔文之所以承认受到赖尔的影响,是因为地质上的“均变论”为进化论中物种的“均变论”打下了基础。如果地质的变化不是连续的和逐渐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与地质相依相存的物种变化当然也就文雅不起来了,肯定也会出现激烈的变化。而达尔文是坚持物种渐变的,反对物种变化有“间断”或者“跳跃”的可能。所以,如果否定地质“均变论”,极有可能会对达尔文的理论造成严重影响。

事实上,确有一批学者曾经并继续坚持地质“剧变论”,他们不认为高山起伏与大海渊沉这类剧烈而巨大的地质事件是慢慢发生的,这是真正的大事件,与此类严重事件相比,地震只是小菜一碟。这一学说受到神创论的欢迎,因为“剧变论”会造成物种分布的不连续性,而根据神创论的解释,所有物种都是上帝一个个设计然后凭空制造出来的,而不是一点点进化出来的。所以,物种之间应该不存在什么紧密的联系才对。地质“剧变论”与此观点遥相呼应,继续充当着神学附庸的角色。当然,现代地质学者也有坚持“剧变论”的,但那已与神创论无关,而是另一种科学理论。著名的进化论学者古尔德就相信地质“剧变论”,因而也相信生物“剧变论”。

结合古生物化石,将可以更好地理解赖尔的理论对进化论的支持效果。达尔文曾亲眼看到过一种南美大犰狳化石,骨骼结构和当地现存的犰狳非常相似,只不过尺寸巨大;而现代犰狳在它的祖先面前几乎就像是一只兔子站在了狼的面前,不免自惭形秽。

当时的动物学权威居维叶根据地质“剧变论”给出的解释是,这种大犰狳已经因为地质剧变而灭绝了,现在的小个子犰狳其实是上帝后来重新设计制造的品种。而达尔文以地质“均变论”为前提,论证了大犰狳应该是经过自然选择的压力,一点点变小,最后成了我们现在看见的小犰狳。

所以,赖尔本应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有力支持者,但事实并不如其然。

虽然赖尔曾不辞辛苦地把拉马克关于物种变化的观点介绍给了普通读者,不过他却坚决拒绝接受物种变化的观点,当然也就不同意生物会对环境的变化作出某种反应或者适应。和经典的神创论者一样,赖尔相信所有的物种自从被创造出来以后就一直没有发生过变化,他们各自适应着自己的生活环境,因为那是上帝为他们安排好的生活方式。如果环境变了,那就干脆灭绝,生物不会出现适应现象。

后来随着达尔文的影响越来越大,作为好友的赖尔也不好意思一根死脑筋挺到底了,他部分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但仍然把“人”排除在自然进化力量支配之外,成了一个半截达尔文主义者。

地质学研究的一个副产品是,发现的化石越来越多,特别是1822年,英国的曼特尔(gideonmantell)发现了恐龙化石,这个庞大的家伙引起了世人的高度兴趣。他们都在问同样的问题,恐龙为什么消失了?为什么恐龙时代的动物相貌如此奇形怪状,看上去一点都没有现在的动物可爱?上帝不是一次性永久性地创造了世间万物吗?为什么会变来变去的?是如何变的?而且各大洲的生物差异都很大,比如澳洲的有袋类动物。难道各大洲的造物主不是同一个人吗?这个事情如何解释?

对此疑问,教会不得不出面给出解释。千百年以来,他们习惯于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并自己判断正误,不过这一次他们不好含混过关了。但无论好坏,他们仍然给出了解释。

东正教宣称,《圣经》中提到的大洪水事实上淹死了很多种动物,这就是他们灭绝的原因。甚至有人相信,如恐龙和猛犸象这样体形巨大的动物之所以灭绝,是因为它们太大了,无法通过诺亚方舟的入口处,只好坐以待毙。为了使他们的解释听起来更加像模像样,教会宣称恐龙之类的早期灭绝动物生活时期属于“大洪水之前时代”。至于《圣经》所说的大灾难时间太近,不合乎地质研究结果,那是因为《圣经》只记录了最近的一次大洪水,以前的故事都被忽略不记了。

相信科学的人,对此种解释当然是不屑一顾的,但只要我们了解到现在仍有一大批人在热衷于寻找诺亚方舟遗址的话,我们就会知道,进化论到底面临着怎样的一种挑战了。

好在我们还有一批仁人志士,他们勇于面对挑战,对自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思考,于是,我们才有可能越来越接近并认识大自然的本来面目。

达尔文和他所提出的理论,正是这一认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现在达尔文可以出场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