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拉马克的理论中,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其实是相辅相承的,没有用进废退,自然也就没有所谓获得性,当然也就无从遗传了。
先说用进废退。
首先,用进废退明确了物种是变化的,是可以“进”,也可以“退”的,总而言之,是在变的。这一说法和神创论长久以来坚持的物种不变理论产生了直接的矛盾。所以,拉马克也采取了一个聪明的方法来保护自己,他没有集中明确地提出他的观点,以免遭到教会不必要的攻击。
“用进废退”的理论认为,生物会对所处的环境作出反应。这个没错,因为应激性是生物的一个重要属性,无论何种生物,必然会对所处的环境作出相应的反应。比如天变得特别冷的时候,那些追求“美丽冻人”或是“要风度不要温度”的帅哥美女们也不得不抱紧双肩缩成一团,这就是他们对环境温度变化的反应。
“用进废退”的理论进一步认为,随着环境的持续影响,生物的习性也会随之改变。也就是说,如果天一直冷下去,帅哥美女们再找不着合适的衣服的话,就会一直抱肩缩颈,一代一代地把这个样子传下去,最后就会形成一种抱肩缩颈的新人种,一点都不帅。
这就是获得性遗传了。
拉马克用于证明他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有力证据之一,就是著名的长颈鹿的脖子。
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要长那么长?如果需要戴围脖的话,估计得要几十米的花棉布,浪费相当巨大。所以这个事情必须给出一个合理的生物学解释。
其实拉马克没有对这个问题作出正面回答,他回答的是另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长颈鹿的脖子是如何长这么长的?当他把这个问题解决以后,顺便也就解决了第一个问题。
在拉马克笔下,长颈鹿本来个子是很矮的,但因为地上的树不够吃的了,或者抢不过别的动物,所以那个矮颈鹿的祖先就拼命伸长脖子去吃更高的树叶。结果把脖子越伸越长,每伸长一点,都会遗传给它的后代。长此以往,终于把脖子搞成了现在这么长的样子。这是“用进”的例子。
此外还有器官“废退”的例子,比如鼹鼠的眼睛。
鼹鼠长年生活在地下以掘土为职业,它身体的各种器官,从头到脚,基本都适应了地下挖掘式的生活方式,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它的眼睛。因为工作场所不见光线,在成年以后,鼹鼠的眼睛就深深陷在皮肤下面,视力完全退化,如果把它拿到外面来晒太阳,就会造成中枢神经紊乱,导致各器官协调失常,进而死亡。而这一性状也是遗传的!老鼹鼠如此,小鼹鼠也是如此。
“用进废退”的例子似乎比比皆是,深海鱼类因为长年看不到阳光,所以眼睛也都退化,并且这一性状也是可遗传的。鸵鸟的腿因为要经常跪在地上,所以膝盖上长出了胼胝质,令人惊奇的是,还在卵中没有出壳的小鸵鸟的腿上也有胼胝质!这个例子被认为是证明拉马克理论的重要例证,因为获得性似乎真的被眼睁睁地看着遗传了下来。所以,“用进废退”理论无论是对科学家还是大众,都有相当的吸引力。当拉马克的同乡们、那些法国科学家因为一些科学以外的原因大力鼓吹拉马克理论时,也确实给达尔文的理论造成了一定的混乱,这种混乱一直持续到了现在。最具有迷惑性的当是拉马克的支持者们似乎找到了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