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不爱学习的孩子。孩子从一出生就带着很强的学习能力,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接触外面的世界,如饥似渴地吸收、学习,因为这是他们的生存本能,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强大,才能消除他们潜意识里的恐惧。孩子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巨大的成就感和成长的快乐,这也是他们学习兴趣不断增加的原动力。
人都有追求快乐、躲避痛苦的本能。如果孩子认为学习是不快乐的事,他们还会有学习的兴趣吗?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曾说:“孩子厌恶学习,主要是觉得‘学习是一种痛苦’。为什么学习被孩子视为痛苦?其原因在于父母把孩子的学习和成绩拉上关系,还把孩子的学习效果当做炫耀攀比的资本,每天不停地催促孩子去学习。”果真如此,我们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在孩子刚刚会说话就大量地灌输汉字、数字、英语单词、古诗,但我们忽视了孩子心智还很稚嫩,无法承受这么多的“知识轰炸”。另外,被逼迫学习的感觉会让孩子过早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孩子对学习产生反抗,自然就会厌学了。
◎父母要摆正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
首先,我们要明白,3岁左右的孩子的学习不只是认字、算术、背古诗,他们的学习无处不在,他们的每一次尝试、每一次探索都是学习的过程。我们不要遏制孩子每一次的学习,而要让他们亲自动手去触摸、体验,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其次,我们要摒弃“急功近利”的动机,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要让孩子按照成长规律自由发展,不逼迫孩子学习,适当引导,恰当鼓励。让孩子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这是每一位做父母的责任。
◎把学习演变成游戏,增加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著名的教育学家福禄贝尔曾说过:“游戏是人在儿童阶段最纯洁最神圣的活动。”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来说,游戏就是他们学习的主要手段,是自愿的、快乐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
上面我们提到很多妈妈抱怨孩子沉迷于游戏之中,不爱学习。我们想一想,为什么孩子会对游戏上瘾而厌倦学习呢?是因为他们觉得游戏好玩,能带给他们快乐的感觉,而学习不能带给他们这种感觉。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把学习演变成“游戏”,孩子也会爱上学习的。
比如,我们想让孩子学习认字,就可以采用“文字接龙”的游戏,我们和孩子一起做,我们说上班,孩子接班长,我们接长大,他们继续接大人……以此类推,孩子有说不出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当提醒。这样,孩子不但学习了汉字,还学会了组词,重要的是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不会感到厌倦。除此以外,还有“数字接龙”:1—3—5—7;还有“故事接龙”“绘画接龙”等。
如果想让孩子学习做家务或学习新技能,我们也可以把这种学习变成游戏。比如,我们让孩子学扫地,就可以在地上画一个正方形或三角形,然后用硬纸折一个簸箕,让孩子用小笤帚把地上的脏东西从两边扫到中央,用簸箕收走。孩子在游戏玩乐中就学会了扫地。再如,3岁孩子拿筷子吃饭还不熟练,为了锻炼他的小肌肉群,让他熟练地学会使用筷子,可以给孩子设计“用筷子夹乒乓球”的游戏。
特别提醒: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注意,一定要避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即使在游戏中也不要比较,这样会极大地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容易让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
发起互动主题,
引导孩子主动对事物进行探究
幼儿是通过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获取知识和形成概念的。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而操作材料则是幼儿思维的基石。幼儿的学习和思考离不开活动,他们在亲手对物质材料操作的过程中,在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充分感知外界事物的活动实践中去获得经验,发展探索的能力。
——皮亚杰
我曾经接受到一位3岁孩子母亲的咨询,她说:“我天天为儿子着急,他做什么事情都磨磨蹭蹭,慢得出奇,穿衣服、吃饭,连走路都很慢,上幼儿园迟到了也不着急。并且出去玩儿也要我陪着他。他平时对很多东西都不像别的孩子那样拥有好奇心,对什么都好像无所谓。孩子这样的状况应该怎么办?”
毓毓3岁多了,最近妈妈很担心,她发现毓毓很没主见,也很胆小。一次,妈妈在做饭,告诉毓毓自己先看一会儿书,等妈妈做熟饭再陪她玩。过了一会儿,毓毓跑过来问妈妈:“妈妈,我看哪本书啊?”妈妈说:“看哪本都可以。”她又问:“我可以看舅妈送给我的图画书吗?”妈妈同意了她才去看。还有一次,下雨后,妈妈带她去楼下玩,其他小朋友好奇地围在一起研究蜗牛。她也想过去,妈妈就鼓励她,可她说:“我不敢。”
妈妈们不明白,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如此被动呢?
◎了解孩子为什么太被动
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上不积极,很被动,主要是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总担心孩子小,做事不周到,容易犯错误,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所以我们就一直在替孩子做主,安排好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主动权掌握在我们的手中,他们的生活完全是被动的,
比如,穿什么衣服,吃什么东西,看什么书,玩什么玩具,和什么样的小朋友玩,等等,孩子都要听我们的。当孩子听话之后,我们会表扬:“真是听话的好孩子。”孩子为了继续做妈妈的好孩子,就一直压抑自己的想法和自主的愿望,他们以我们的目标为目标,自我意识渐渐泯灭,就好比一辆汽车,引擎好好的,却要被人推着走。我们的孩子就属于这样的状态,如果“引擎”长时间不用,就会生锈、钝化,以至于再也无法发动。这样的孩子没有自信心,自身的成功体验很少,他们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能力,也不会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做事,慢慢就形成了一种惰性。这些孩子就是一些长大之后只知道享受、没有目标、不懂付出和感恩的“啃老族”。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