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些孩子被我们训练得失去了“自主行动”的愿望。我们辛辛苦苦收拾干净整齐的家,不希望被孩子搞得乱七八糟。孩子被我们要求“老老实实”地待在一个地方,不许乱动,不许乱跑,甚至什么时间睡觉、喝水都要问问父母的意见。在这样严格控制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很容易养成没有主见、胆小的习惯,并且被动的孩子喜欢推卸责任、找客观理由。
◎发起互动主题,引导孩子主动对事物进行探究
了解了这些情况,如果我们的孩子表现出“被动”的状态,我们就该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上述类似的问题。不过幸运的是,孩子还没有超过6岁,他们还有很大的可塑性,我们一定要运用一些方法和技巧,引导孩子对事物进行主动探究。
为了让孩子主动探究学习,我们可以发起一些互动话题。比如,要想让孩子主动学数数,我们就要先养成大声数数的习惯,再找到身边的事物让孩子数一数。我们可以对孩子说:“你有几个手指头?”或“你跟着妈妈上楼梯,看到咱家有多少阶?”或“你这次搭积木一共啊了多少块啊?”等,我们这样引导孩子,孩子就会主动参与进来。
再如,我们和孩子一起下楼玩儿,捉到蝴蝶、蜻蜓等小动物,我们就可以对孩子说:“看看蝴蝶有几条腿。”“它的翅膀是什么颜色的?”“摸一摸它的翅膀,什么感觉?”引导孩子主动、认真地观察。如果孩子有进一步的问题,我们也不要轻易告诉他,可以和孩子一起通过查资料获取。孩子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会自觉主动地探究。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养成主动探究的好习惯,就要利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给孩子提出问题的机会,和孩子一起去参与探究。这样,孩子就很容易养成自主探究的好习惯。
特别提醒:
我们要把孩子当做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关心和尊重孩子,满足他们合理的愿望,保护他们的自我意识,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自由、和谐的家庭氛围;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体验到成功感,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积极的自我评价,他们就会主动地去认识世界。
及时发现学习难点,只给予必要的帮助
成年人常常本能地试图改变孩子的生活节奏使之适应自己的生活节奏,这是父母自私的另一种表现。当我们必须跟一个局部瘫痪的人一起走路时,我们就会感到十分痛苦;当我们看到一个患有中风病的人用颤抖的手缓慢地把杯子举到嘴唇时,他的蹒跚动作跟我们自己自由灵活的动作之间强烈的反差也会使我们痛苦。如果我们要帮助他,我们就会千方百计用自己的节奏来代替他的节奏,以便使我们从这种内在的冲突中解脱出来。
——陈忻《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
一天,孩子们围成一圈,有说有笑。圈子中间放着一个水盆,盆里漂浮着一些玩具。
有个刚刚两岁半的男孩。他独自一人站在圈外,看得出,他充满了好奇心。我饶有兴趣地在远处观察他。他开始慢慢走近其他孩子,想挤进去,但他没有力气,挤不进去,于是他仍站在圈外看着周围。那张小脸上流露出来的思想非常有意思,如果我当时有个照相机把他拍下来就好了。
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一张小椅子上,显然,他决定把椅子搬到这群孩子的后面,然后爬上这个椅子。他开始向椅子走去,脸上露出希望的神情。正在这时,老师走过去蛮横地(她可能会说是轻轻地)抓住他,把他举过其他孩子的头顶,让他看水盆,还说:“来,可怜的小家伙,你也看看吧!”
小家伙虽然看到了那个水盆和漂浮物,可是他脸上原来那种使我觉得非常有趣的欢欣、探索和期望的表情,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剩下的只是一种“相信别人会替他做事”的孩子的那种呆滞表情。
上面这个案例是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的一篇观察日记。
我们想想看,这个孩子得到了老师的帮助,看到了玩具,为什么不高兴呢?
◎了解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得到大人的帮助
这个两岁半的小男孩本来已经想好了办法决定自己解决问题,当“他开始向椅子走去,脸上露出希望的神情”,他为自己能想起这个办法充满自信和自豪感。两三岁的孩子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通过自己的行为作出自我评价,正确的自我评价会让孩子越来越自信。本来这个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克服障碍,从而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的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努力达到自己的预设目标。不只是成人有这样的体验过程,已经有了自我意识的两三岁的孩子同样会有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
可是,当孩子这个高层次的需要将要得到满足的时候,被老师无情地剥夺了,孩子能不扫兴吗?他所呈现出来的表情是“呆滞”的,“相信别人会替他做事”。也就是说,他被迫承认了自己的无能,抑制了自己的需要,被迫让自己接受别人的帮助。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习惯性地给予孩子随时随地的帮助。比如,孩子想自己吃饭,我们嫌他弄得很脏,就拿过碗来喂;看孩子动作很笨拙,就帮孩子系扣子、系鞋带……我们好像是孩子肚子里的“蛔虫”,孩子刚有了一点儿想法,我们就把手伸过去。试想,我们的溺爱扼杀了孩子多少快乐,压抑了孩子多少潜能啊!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