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在孩子问问题的时候,会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这种做法是不太恰当的,因为这样会让孩子形成依赖的习惯,遇到问题不去思考,只等着父母给予自己正确答案。就如上面例子中的薇薇一样,孩子被妈妈“惯”得失去了主观能动性。
◎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当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我们应该及时、真诚地回答,但不要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如果孩子看到什么就问什么,反而不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
用反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寻找答案。比起有问必答,我们要引导孩子养成心中有疑自己先思考的习惯。孩子问问题时,我们先不要忙着回答,对于孩子有能力或经验解答的问题,我们可以先反问一下。比如,3岁的孩子问:“男孩子和女孩子有什么不一样?”我们不要告诉他们,可以反问一句:“你说呢?哪里不一样呢?”孩子就可能回答:穿衣服不一样,尿尿不一样,等等。孩子是经过仔细观察之后才提问的,我们这样的反问让他们进一步观察、思考,提升了孩子的创造力。
启发孩子自己去观察思考。对于孩子因为没有经验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直接告诉他们答案;但如果问题是平时生活所见的,或者可以通过观察或动手能解决的,我们要鼓励孩子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比如,孩子问:“水为什么能流动?”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个试验,通过观察了解水流动的原因,让孩子更直观地学习知识、拓展思维。
要鼓励孩子自己去查资料寻找答案。如果孩子提出的问题比较难,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妈妈也不太清楚,妈妈教给你怎么在网上或书上查找资料吧!”这样,妈妈不仅引导孩子找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更让孩子学会了通过查找资料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特别提醒:
面对孩子的好奇心,我们千万不要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束缚孩子的想象力,更不能不懂装懂,敷衍孩子。同时,我们在回答孩子问题的时候,不能以让孩子害怕的方式回答问题,不要告诉孩子:“这个很可怕……”父母的惊恐会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会让孩子变得胆怯,失去探索的勇气。
孩子越是不敢做的事,越要鼓励他去做
要在和他玩得高兴的时候或称赞他的时候去实施,最初要从痛苦最小的事情上面开始,然后不知不觉地逐步推进。一旦能使他明白,他虽然受了痛苦,可是因为有了勇气,得到了别人的称赞,得失已足相抵;一旦他能够从他那种刚毅的表现上感到光荣,能够不逃避小小的痛苦,不在他们面前畏缩,而宁愿取得勇敢的名誉之后,就不怕不能改进他的脆弱本性了。
——洛克
3岁的程程平时很乖巧懂事,很听爸爸妈妈的话,从来不做让大人操心的事。但是,让程程妈妈担忧的是,程程很胆小,平时带他去游乐场,他连最普通的蹦蹦床都不敢上,妈妈再三告诉他:“蹦蹦床很安全,不会有事的,你看有那么多小朋友在上面跳呢。”妈妈说了半天他还是不敢上。暑假的时候,一家人去海边玩,程程很兴奋,但当爸爸带着他下海,他紧张得不行,抓着妈妈的衣服怎么也不敢下去。
馨馨是一个很腼腆的小姑娘,上幼儿园小班。她平时在班里很少说话,有时老师让她回答问题,她站起来以后,总是低着头,脸红得像一块红布,声音小得像蚊子哼哼。妈妈很着急,和老师商量要锻炼一下馨馨,让她不再胆怯。快到“六一”了,每个幼儿班都要排练节目参加庆祝“六一”的文艺会演,老师让馨馨扮演“小白兔”的角色,可是,馨馨说什么也不敢上台表演。
和程程、馨馨一样,有一些孩子平时也比较胆小、羞涩、内向、害怕,他们一般不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在熟悉的环境中他们能高高兴兴地玩耍说笑,在人多的地方他们就不敢大声说话,甚至怕见到外人。他们会害怕一些他们认为危险的事情,不敢轻易尝试。
妈妈们非常困惑:孩子为什么这么胆小呢?
◎了解孩子为什么胆小、羞怯
古语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也一样,孩子不是天生的胆小,幼小的孩子不知道危险,不懂得害怕,他们总是到处摸摸、看看,对什么都充满好奇,这是孩子接触外界、认识事物、实现自主性的表现,是3岁左右的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可是,我们因为担心孩子受到伤害,常常会吓唬孩子:“不许动!它会咬手指头的。”或者“你要不听话,大灰狼会把你叼走的!”或者“别去,看摔着你!”我们还可能担心孩子的人身安全,告诫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等等。我们这样的吓唬让孩子的自主性和探索欲受到压抑;我们的过度保护让孩子不敢做出一点点冒险的行为;我们的过度限制让孩子对未知事物感到恐惧,不敢去尝试。如此一来,他们的胆子就会越来越小,晚上怕黑,不敢去“危险”的地方,甚至不敢与外界接触。
孩子的胆小还因为环境的原因。我们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爸爸妈妈工作忙,大多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照顾。平时只生活在自己的小家庭里,接触外人的机会很少,孩子依赖性比较强,不能独立适应新环境,孩子就会表现出胆小、羞怯的性格特点。
◎孩子越是不敢做的事,越要鼓励他去做
孩子胆小退缩,有些事情不敢去做,如果我们认为孩子不敢做的事情是孩子力所能及的,我们就要尽力鼓励他去尝试。我们要给孩子信心和勇气,让他充分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支持力量,认识到“我能做到”。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