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称奇的是,在2006年的最后几个月,随着这辆别致的汽车逐渐成型,沃蓝达展示车热火朝天的设计工作居然几乎完全避开了媒体的触角。电池部分显然仍将是一个无用的模型:由于此刻尚无投产的打算,我们显然既没有选择特定的电池大小和类型,也没有就选择哪家供应商达成一致。沃蓝达注定会以电池驱动亮相,是的,但它们将会采用一对12伏汽车电池,足以低速移上移下展台。这后来导致一名记者发表了一篇披露文章,大意是说沃蓝达是仿冒品,其电力来自传统电池。这几乎是所有车展上的概念车都会采用的标准做法,这些车中大多数都只是设计上的演示,从未真正投产。
2007年1月7日,底特律车展开幕,沃蓝达掀起了热潮。就像我在所有大国媒体团面前发表的经过部分提前准备的讲话中所称,这一前所未有的推进系统将带来地球上技术最先进的汽车,它根本无须任何化石燃料就能满足美国家庭80%的日常出行需求。这辆车的诞生地不是别处,正是通用汽车。电视、电台、互联网以及印刷媒体拿出创纪录的篇幅,对我们进行了报道,轻松打破了一年前雪佛兰科迈罗创下的纪录。沃蓝达成了展会的明星,它的光芒席卷了整个2007年车展季。
最初全都是正面的报道,但广受车主喜爱的丰田汽车公司不久就插入了离谱的负面评论。事实上,他们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更糟的是,丰田选择在底特律车展上全面揭幕一款像怪兽一般庞大、沉重、耗油量大的全尺寸坦途(tundra)皮卡,强调其轴距长、拥有四门轿厢、大轮辐以及四轮驱动设计。简而言之,他们的立场在很大程度上与通用汽车的一贯作风非常类似:突出了大型v8卡车!
丰田立即给沃蓝达贴上了标签,把沃蓝达称作聪明但毫无意义的公关噱头,采用了危险、不可靠、不适于汽车的锂离子电池化学技术。他们鼓吹朴素小巧的普锐斯所用的“久经考验、申请专利的丰田合力驱动”系统(现已光芒不再),称其镍氢电池技术是多么合理。随后不久,丰田邀请全球媒体出席在日本举行的一场技术研讨会,在那里,他们的资深技术高管不遗余力地指出,锂离子化学技术不可能用于汽车领域。
他们别有用心的悲观说法并非没有道理。在美国发明了锂离子化学技术之后,日本将这一技术大量用在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以及手机上。但这一早期的“锂离子钴”化学技术没能得到推广应用:虽然它的各项存储性能都很出色,但需要在制造的过程中极为小心谨慎。哪怕最轻微的短路也会立即造成温度骤升,并引发火灾。
技术研讨会的主题是:“丰田了解车主,丰田保守稳重!”他们甚至还宣布,不像“某些其他”汽车公司,丰田绝不会置顾客的安全于不顾。这很奇怪,并进一步彰显了主流媒体对丰田的偏袒立场,在2009年和2010年,丰田召回了1000万辆存在意外加速缺陷和刹车故障的汽车(尤其是伪善的普锐斯)。但没有哪个记者提醒过丰田,尽管有30多起死亡事故归咎于丰田存在缺陷的工程技术,他们从不将顾客生命置于风险声明之中。
锂离子不安全的既定信念,是罕见(但并非独有)的日本傲慢的例子,因为这个国家是世界最大的尖端电池生产国,有着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领先地位。日本从未料到美国、法国、德国、中国以及韩国的研究会提速,所有这些国家都在努力探索在性能上可以取代钴但更加耐热的锂化学技术。源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家新创企业研发了一种非常有前途的化学技术,就像法国的帅福德(saft)电池一样。但是,据通用汽车对世界锂离子生产商的详尽分析,全球锂离子技术的领导者是韩国的lg化学公司。这家公司最后在竞争中力拔头筹,为沃蓝达提供电池组。在这个组合中,早期“便携式”电池中的钴被纳米级的磷酸盐所代替,这是一种性质温和并且超稳定的化合物。围绕这一主题有各种方案,大规模研究仍在进行当中,但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当时)绝对可靠、被成功围绕、无所不知且无所不能的丰田汽车公司并没有意识到世界其他地区正在超越锂离子钴技术!
媒体现在颇为窘迫。通用汽车对它有信心,说它能行得通,而丰田说这是公关骗局,行不通。给读者出个考题:考虑到这两家公司在2007年的声誉—迅速成名的丰田的利润、销售额,与仍在挣扎之中的老笨蛋通用汽车(“通用汽车的问题在于他们就是不知道如何生产人们想买的产品”)—人们会相信谁?你猜对了,“通用汽车永远也造不出这款车,因为丰田认为这种电池行不通”成了主要但不是致命的困扰:对这款车的热情依旧令人难以抗拒。
博客作者也加入了这场争论:积极的一面是,纽约的一位神经外科医生莱尔·丹尼斯是狂热的汽车粉丝,他马上建起了沃蓝达粉丝网站。网站很快吸引了数万名会员。他为沃蓝达的代言真可谓不遗余力,并且卓有成效。通用汽车的官方网站不可能如此富有成效。丹尼斯医生是一位不知疲倦的倡导者和虔诚的信徒,他出席了我们举办的每一场沃蓝达媒体活动,并大大增强了“第三方”可信度(尽管人们好奇他哪还有时间去给病人动手术)。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