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章 (2)(2 / 2)

朱子讲的圣人专指孔子,也泛指一切圣人。孔子说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发愤做什么?学习圣道,废寝忘食,把吃饭都忘了,他真正是专注,一心学道,发愤忘食,而且乐于道、乐于善,忘了一切的忧恼,乐就忘忧。说明只要一心向道,忧恼、杂念就会一刀两断,统统都斩除掉,心只向着道。真有这个境界,千了百当,什么事都办妥了,这个人不会有过恶了。他已经没有了作恶的妄念,更没有自私自利的考虑,所以圣人是一心为善,恶无从起,没有了落脚的地方。

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蕅益大师讲,自己所为、所念、所乐都是乐于道、乐于善,一切的恶都改了,也就是自己分上的事情办妥了,自己已经成就了。

我们自己成就了,就懂得观人了,别人的所为、所念、所乐,不难观察出来,自然就有“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能力。所以这个能力不用去求,不用刻意去学,只需要把自己的毛病、习气、烦恼全部断除,一心向道,这个能力我们自然就有了,为什么?这是自性中本有的能力,不是外面学来的。所以君子但求诸己,只从自己分上下功夫,他没有一个心去观察别人。有心观察别人,这个心是妄念,是向外攀缘的心,就没有千停百当。停是什么?停止了,我们的心不再向外攀缘,止于至善。当是什么?完毕,我们的大学之道圆满了,何须再去别求什么事,别学什么能力?所以君子真的都是反求诸己,一味地学道,自然所有的能力具足,就是神通具足。神,在古时候跟圣的意思相通,神通就是圣人具备的能力,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能知人的智慧,当然也具足。这种具足,完全是自性性德显发出来的。自性好比一面镜子,镜子上现在有很多灰尘,照不到外面的景象,全部被灰尘蒙蔽住了。我们要把它擦干净,擦得很亮,镜子就能照了,照得清清楚楚。自己清净了,才有照见外面境界的能力。所以知人,哪里用学?自己的事情办妥了,自然知人。

蕅益大师用磨镜做比喻,过去是以铜为镜,表面要磨得很光滑,才能够照见。这个能照的功能本来就有,只是现在表面不光滑,所以能照的功能显不出来。现在我们去磨它,磨就是修,修它,修谁?修自己,修身,所谓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我们真正磨到有一天,把它全都磨平了,磨得很光滑、很明亮了,性德就显露出来了,它就能照了。用磨镜子来比喻君子只求自己修身,心绝不会往外去求人。所以知人的能力,我们不能有心求,只求自己修身,这就对了。自己身修好了,自然就有了知人的能力。

蕅益点睛开显圣意

蕅益大师处处给《论语》点睛,像画龙,最后点眼睛,把眼睛一点,龙就有神了,这部《论语点睛》就是如此。

孔子讲的这些大道理,我们参看古注,能明白它的意思,对于这些名词术语,我们至少也能了解,意思能串起来,可是解得浅。譬如这一句讲知人的道理、知人的方法是什么?看他的所为,观他的所念,察他的所乐,安于、乐于做什么事,这是知人的方法。如果没有蕅益大师给我们点出来,我们的心很容易就往外去攀缘,用这个方法去观察别人,没想到其实孔子的本意是让我们观察自己,反求诸己,不是让我们向外,是让我们向内,这就是内圣,圣道往内去求。

所以写批注的人,他自己的境界非常重要。如果我们的境界不够,用自己的意思去解圣人的意思,全解错了,都解成了自己的意思,就容易误导大众。蕅益大师给我们留下这部《四书解》,我们真的是非常欢喜、庆幸、感恩。蕅益大师在佛门也留下了《阿弥陀经要解》,被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喻为“古佛再来为《弥陀经》批注,也不能超过其上”。换句话说,蕅益大师对《弥陀经》的批注,等于是古佛的批注了,蕅益大师的境界,就是古佛的境界。蕅益大师把《阿弥陀经》批注完后,再来批注《四书》,以古佛的境界来批注《四书》,所以若说孔子再来为《论语》做一个批注,也超过不了蕅益大师其上,这个说法也不为过,大师真正是把圣人的意思为我们开显出来。我们非常庆幸,能读到这么好的批注,千古的灯重新亮起来了,照耀了圣贤之路。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