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其他类型>西尔斯育儿经(最新版)> 第65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1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5章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16)(1 / 2)

针对有特殊需求孩子的依附性养育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既可以激发整个家庭发挥出最优秀的潜能,也会使整个家庭暴露出最糟糕的缺点。戴维是一个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婴儿,他出生在一个敏感的、交流密切的家庭里。戴维刚一降生,我就与他的父母以及6岁的姐姐艾米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交谈,我们讨论了整个家庭生活如何才能不被一个高需求的孩子所搅乱、如何才能更加幸福。这个家庭首先必须接受“为什么不幸降临到我们的头上”这种正常的感受,并且要想着“现在我们该从哪里来着手”。然后,我进一步向他们解释了“需求水平”这个概念:每个婴儿生来都有一定程度的需求,而且每个家庭也都有一定的供给水平。通过依附性养育和建立起亲密的关系,整个家庭会形成对戴维的第六感觉,这种敏感的关爱是任何一本书、任何一位育儿顾问都不可能教给他们的。对于所有的孩子,依附性养育都是相当有益的;而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依附性养育是必需的,不仅如此,它还是关系到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

我还向戴维的父母指出了一些他们可能会出现的失误,要他们别把戴维当做一个项目来对待。他们应该加入互助小组,向那些真正的专家——成功地抚育了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孩子的父母们——学习。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必须始终清楚地注意自己的弱点:对于自己孩子的热爱会使他们产生出十分强烈的愿望,要贡献出整个家庭百分之百的精力来帮助戴维。这样的做法使得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什么都得不到。实际上,戴维最需要的是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为他提供的支持。

在这样的早期讨论当中,有必要让戴维的姐姐也参与进来。我向艾米指出,以前她是家里唯一的孩子,而现在她的父母把过去花在她身上的许多精力给了戴维,因而她会产生有点被忽略了的感觉。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对她的爱减少了。同时,父母也必须小心地防止艾米产生失去了家庭温暖的感觉。他们应该让艾米一起来参与对戴维的照料,并且要保证让她得到有别于她弟弟的、特殊的关心。后来,在这个家庭中,戴维得到了茁壮成长,而且整个家庭的敏感、体贴程度也上了一个新台阶,父母的婚姻得到了巩固,艾米也长成了一个十分敏感、体贴的孩子,她还把这种优良品质带到了家庭之外的社交生活当中。

西尔斯经典链接:“欢迎来到荷兰”

迄今为止,关于治疗唐氏综合症的最为敏感、细致的刻画之一是由埃米莉·波尔·金斯利作出的,她的描写反映了所有特殊需求儿童的情况。

大家经常要求我描述一下是怎样将具有身体缺陷的孩子抚养长大的——为了帮助那些尚未体验过这种独特经历的父母们能够理解这个艰难过程,让他们去体会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感受。事情是这样的……

在你快要有孩子的时候,就好像在计划一次绝妙的假日旅游——去意大利。你购买了一大堆的旅行指南,做着各种美妙的打算,要去看古罗马的圆形竞技场和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像,要去乘坐威尼斯的贡都拉。你也可能想去学一些意大利的日常用语。所有这一切都让人感到很兴奋。

在经历了几个月的热切盼望之后,出发的日子终于来到了。你收拾好行囊,踏上旅途。几个小时后,飞机着陆了。女乘务员走进来对大家说:“欢迎来到荷兰。”

“荷兰?!”你惊讶地说。“你是什么意思?这是荷兰?我要去意大利!我现在应该在意大利,我一生都梦想着去意大利。”

但是,航班计划有了改变。飞机已经降落在了荷兰,你必须待在那儿。

重要的是他们并没有把你带到一个令人恐怖、讨厌、肮脏不堪的地方,到处充斥着瘟疫、饥荒和疾病。你来到的只不过是一个不同的地方。

所以,你必须出去购买一些新的旅行指南,而且你必须学习一门全新的语言。你还会遇到一群你从来没遇见过的陌生人。

这只是一个不同的地方,生活节奏比意大利慢,不像意大利那么繁华艳丽。但是,你在这个地方待上一段时间之后,慢慢平静了下来,四处逛一逛,你开始注意到荷兰有许多风车,有郁金香,甚至还有伦勃朗(荷兰画家,蚀刻版画大师。——译者注)。

但是,你认识的每一个人都忙着去意大利,回来之后,他们都夸耀着在意大利度过了一段美妙的时光。于是,在以后的生活中你一直都会叹息:“哎,我本来应该去意大利的,我都已经打算好了要去那儿。”

这种内心的痛苦永远、永远都挥之不去,因为意大利之梦的破灭是一个极大的损失。

但是,如果你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哀叹没去成意大利的话,你就可能永远都无法充分享受荷兰的那些十分独特、十分可爱的东西。

养育特殊需求孩子的一些诀窍

本书从头至尾所提到的那些养育原则也同样适用于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但是要通过特殊的方法来应用这些原则。你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有特殊需求的孩子需要具有与他们的成长水平相一致、而不是与他们的自然年龄相一致的环境条件。你应该观察孩子,不要去盯着日历算计孩子的年龄。要试着走进孩子的心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