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词可以用来刻画海登的各种需求,这个词就是“更多”。她需要更多地被大人抱在手上,需要更多的照料、更多的抚慰——无论什么都要求更多,只有睡觉除外。海登让我们体验并且达到了一种崭新的养育层次。随着她的成长,她向我们不断地提出了更多的需求——更多的耐心、更多的精力、更多的创造性、更强的预见能力、更进一步的成熟以及更多的照料。
我们本来可以对她关闭我们的心扉,不去顺从她的意愿,使她屈从于我们先前已经形成的养育风格,并且可以让自己相信我们已经尽到了管教她的责任。如果这样做的话,无论是她还是我们都将在这场对抗当中遭受失败,我们不会有和谐的家庭气氛,海登不会像现在这样成长为一名敏感、体贴的领导者;此外,我们也将不会明白全方位地进行依附性养育所能带来的回报。
和谐还是不和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和谐,以及双方的性情,都会影响到在日后的养育中是否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正如孩子们生来就在性情和表达自己需求的能力方面千差万别一样,父母对孩子的响应也存在着程度的差异。有些父母会不由自主地响应孩子的需求、给予孩子与他们的需求水平相称的照料。而另一些父母则无法自己找到与孩子需求水平相称的响应,他们照料孩子的能力需要经历相当一段时间才会成熟起来。当婴儿的需求水平和妈妈的响应水平相匹配的时候,在养育中就不太会出现问题,即使出了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
在天性上难以得到满足的孩子的性格特点并没有天生的“好”、“坏”之分,重要的是你如何针对孩子的这些性格特征来养育他。
孩子的性情会影响父母的性情。一个高需求孩子的母亲有一次向我透露说:“我们那个高需求的孩子绝对是既让我发挥了最好的优点,又使我表现出最坏的缺点。”
西尔斯经典链接:需求水平的概念
事实上,对孩子进行的全部养育,其最终目标都是帮助孩子茁壮成长。“茁壮成长”这个词比长大、长高具有更多的含义,它意味着帮助孩子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在生理上、智力上和情感上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对于孩子在各个年龄段所对应的高度和重量,存在着一些成长指标的图表,但是对于茁壮成长并不存在类似的指标。因此,实际上我们永远都无法知道一个孩子是否发挥出了自身的全部潜力,我们只能尽我们的最大努力。要帮助你的孩子茁壮成长,关键就在于你要理解我们称之为“需求水平”这个概念。
每个孩子天生都有一定水平的需要,如果父母给予孩子的抚育达到了这个需求水平,那么孩子就能够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他就会茁壮成长起来。举例来说,所有婴儿都需要大人长时间地抱在手上;而有些婴儿却需要大人一刻不停地将他们抱着,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茁壮成长。这些婴儿常常是生来就具有一种天性,这种天性促使他们一直不停地哭闹、抱怨,直到他们被抱够了为止。你一把他放下来,他就马上开始哭闹。于是,这些婴儿出生以来第一次受到了大人对他们性情的评价:“要求太高。”或者是更负面的说法:“过于挑剔”、“难以满足”。“要求太高”这种性格特点乍听起来好像是孩子的一种负担,但实际上它是一种积极的个性品质,有助于孩子的茁壮成长。如果一个婴儿天生具有高需求,但又缺乏将这些需求表达出来的能力,那么他就不能茁壮成长。婴儿发出的信号既为你了解他的性情提供了线索,又反映出了他的需求水平。一旦你能够从他发出的信号中判断出他的需求,那么你就能够对他作出相应的回应。
“我们的高需求宝宝既让我发挥出了最好的优点,也让我表现出了最坏的缺点”,一位疲惫不堪的妈妈这样叹息道。另一位妈妈补充说:“我很累,但从来不感到厌倦。”婴儿的需求水平塑造了母亲的行为,将母亲的行为提升到了更高的响应水平。母亲能感受到自己孩子的独特个性,因而会对自己进行一些调整,以便进一步提高与孩子之间的和谐程度。这样,母亲和孩子都得到了茁壮成长,对孩子的养育能够真正起到作用。如果妈妈缺乏变通能力,或者母子双方的性格相互冲突,那么妈妈和孩子就都无法相互挖掘出对方身上最优秀的品质。
需求水平这个概念并不意味着孩子总是索取、父母总是付出。好好地照料一个高需求的孩子有助于他成长为一个付出者、贡献者。这种方法的可贵之处在于你付出得越多,你得到的也将越多。你给予孩子关爱和抚育,以满足他的特殊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你掌握了你过去所不具备的能力,同时又使孩子能够听从你的指导。你无法选择孩子的天性和能力,但你能选择你是否要去满足孩子的特殊需求。通过采取这样的养育方式,你会使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同时你也会变得更加成熟。
对于有些孩子,不但是他们的性情会使他们更有可能出现养育方面的问题,而且父母的某些个性也会给养育带来各种各样的困难。有些父母和孩子在个性上合得来,而有些则会相互冲突。如果孩子容易激动、具有很高的需求,而妈妈轻松安详、镇定自若,那么妈妈管教起孩子来就不会太费劲,她把着眼点放在了孩子的那些严重的毛病上面,不会在那些微不足道的小过失上浪费精力。而性情紧张、容易烦躁的妈妈就不是这样,会和自己高需求的孩子发生冲突,并且很可能会觉得难以管教孩子。因此,你必须明确地判断在哪些方面你和你的孩子在个性上存在着冲突。如果孩子轻松安详,而父母紧张、蛮横,那么父母就应该使自己放得轻松一点。如果父母喜欢控制孩子,而孩子相当地顺从、听话,那么父母必须千万小心,不要去强迫孩子成长为父母心目当中所期望的那种人,而应该让孩子向着符合他自己性情的方向去发展。同样,如果孩子意志坚强、具有控制欲,而父母轻松安详,那么父母应该树立起作为成年人的信心,像成人那样思考,像成人那样采取行动,更要像成人那样去负起监督、管教孩子的责任。
西尔斯经典链接:构造框架
有些照片比较好看,而另一些看起来比较差,这取决于照片是如何构图的。同样,一项纠正孩子行为的措施在你孩子身上能否起到好的作用,往往取决于你如何构造这种纠正措施的框架。对孩子的惩罚,比如取消孩子的某些特权,要是以愤怒和报复为框架和基调,那么在孩子身上就不会有好的效果。同样是惩罚,如果以真诚地塑造孩子的行为、真正为孩子调好基调,那你就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你应该用对孩子的爱和敏感、体贴来构造各种管教行为的框架,这样的话,无论你具体采用什么方法,这些方法都能对孩子产生持久的良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