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健康的性别认同
到了2岁半,孩子们会逐渐地觉察到性别之间的差异,他们开始辨别“女孩”和“男孩”。他们开始懂得女孩子们的头发留得比较长,有时候会穿上连衣裙;而男孩子们的头发留得比较短,并且常常穿着短裤。他们注意到他们的生殖器看起来是不一样的,而且他们“尿尿”的方式也不一样(4岁大的哥哥们已经知道这么去嘲笑小妹妹:“我有小,可你没有。”)。你正确地引导他们去对待这种外部生殖器官的差别,将有助于消除他们关于“谁的更好”的疑问。你可以对他们说:“女孩有,而男孩有。”在这个问题上对孩子们进行比较理性的教育,能使男孩和女孩都对自己的性别感到满意。
从出生开始,男孩们总体来说比女孩们更具有攻击性、更粗野,对肢体运动有着比对于人际交流更大的兴趣。我想,性别上的行为差异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些男孩子对那些自古以来就是男性从事的活动(比如驾驶车辆、格斗)十分的痴迷,有些女孩子则痴迷于那些自古以来就是女性所从事的活动(比如玩洋娃娃、做饭)。而大多数的孩子表现出的是十分个性化的爱好,性别取向不明显。在玩扮家家时,男孩们的想象力完全能够与女孩们的想象力相媲美,而在闹着玩的冒险游戏中,女孩子们也会像男孩子们一样乱吵乱闹。在穿着方面,女孩子们具有更多有趣的选择,正是从这一点上,父母可以看出孩子完全不同于妈妈为她做出的榜样的个人风格。妈妈总是穿牛仔裤,而女儿却坚持只穿连衣裙,让妈妈感到吃惊;妈妈喜欢穿连衣裙,而女儿却对连衣裙唯恐避之不及、怎么都不肯穿,即使是在只不过3岁的年纪。当然,这种对妈妈的穿着习惯的逆反既与她是否能够接连几个小时别出心裁地玩洋娃娃无关,也不取决于她是否像男孩子那样喜欢一天到晚爬上爬下地做一些危险动作。此外,性别上的行为差异还有赖于父母允许孩子做什么样的活动。一个6岁大的男孩和他的小朋友在打架,他的奶奶在一旁建议说:“让他们去好了。男孩就是这样的。”而妈妈并不同意这种说法,她的想法是:“我可不愿意我的孩子由于是个男性而成长为一个粗野的坏小子。”
西尔斯经典语录
最重要的性知识教育不是通过课堂讲座或者回答问题来进行的,而是要用事例来给孩子作出示范。
父母们应该为孩子做出尊重异性的榜样,在孩子的面前应该相互赞美,并且要告诉孩子们他们拥有多么出色的父亲和母亲,这是十分重要的。
为孩子树立健康的性别榜样
如果孩子们在家里拥有健康的性别榜样,那么他们就能够培养起健康的性别认同。你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以下的态度,为孩子们做出榜样:
·妈妈和爸爸都是关爱孩子的照料者。
·妈妈和爸爸都是公正的管教者。
·爸爸和妈妈之间互相尊重。
爸爸和妈妈都流露出喜欢他们各自的性别以及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有一位新手爸爸,他对自己小时候没能和父亲有足够的时间待在一起而感到伤心,他向我们透露说:“他很少拥抱我们。我对他的全部记忆就是看着他背影匆匆地提着公文包去上班。”有些父亲从事的工作确实有着比较高的紧迫性,因而使他们十分忙碌。然而,如果这样的父亲从自己的工作中能够获得乐趣的话,那么他会让孩子们知道他对自己“为了生计”所做的一切感到很满意,而且他很会愉快地度过在家里仅有的那些时光。如果妈妈对爸爸的工作不是牢骚满腹的话,孩子们往往也不会对爸爸的工作心怀不满。母亲越是觉得被遗弃了、越是对事事都得不到丈夫的帮助感到愤恨,那么孩子们也就越有可能有同样的感受。如果能看到父母双方都对他们的工作感到满意,并且又都认为“家庭”比工作更为重要,那么孩子们能从中受益匪浅。在工作方面存在着一个让人十分痛心的危险,那就是有时候爸爸与妈妈比较起来,被认为是更重要、更有价值,因为他的价值可以用金钱来衡量,而如果妈妈选择待在家里照料孩子的话,那么她的工作是“什么都得不到的”。受到这种肤浅的观念的诱惑,妇女们往往会违背自己内心的愿望,而重新回到劳动力市场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