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还需要考虑一点: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很晚才下班回家,要孩子吃了午饭就睡午觉并且晚上早早地上床睡觉是不太现实的。你要是鼓励孩子在下午早早地睡午觉,指望着“这样他到了晚上就会很困,早早就会上床去睡觉,我们就可以享受一段我们自己的时间”的话,这种做法实际上会夺去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最佳时间。当然,和疲倦不堪的孩子待在一起也并不是一件开心的事。在我们家里,我们发现下午晚点让孩子睡午觉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当我下班回到家的时候,我喜欢看到精神饱满、欢笑着的孩子跑上来迎接我。晚一点上床睡觉自然会让你放弃一些夫妻俩独处的时间,可是一旦有了孩子,你们的夜间生活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无论如何都没办法和以前没孩子的时候一样了。
让孩子去哭
我想尽办法让我们18个月大的宝宝睡着了不要醒过来,但每天夜里他都会醒来,躺在他的婴儿床上大声尖叫,直到我们走过去哄他,我实在是厌倦了。我们原以为他到了这个年龄段就会一觉睡到大天亮。我的朋友们建议我尽管让他去哭叫好了,但我觉得这样做并不合适。
这种冷漠的睡眠训练方法使你无法明确地知道导致孩子行为表现的真正原因,很可能在你和孩子之间造成隔膜。
随孩子去哭的做法除了对父母没什么好处之外,对孩子也只会造成伤害,它会使孩子失去对你的信任感,让孩子变得怒气冲冲。孩子哭了不用去管的建议之所以广为流行,原因就在于这个建议说说是容易的(毫无疑问,忙碌的儿科医生往往会喜欢这个建议)。到了差不多3岁,一晚上哭叫一两次是相当正常的。每个人在夜间都会醒来——如果孩子醒过来哭叫,那有可能表明他因为父母没在身边而感到焦虑。下面,我们给出一个对孩子夜间醒来更敏感、更体贴的做法:
·应该让你的孩子在白天得到足够的身体活动,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是户外活动。在上床睡觉的时间临近的时候,孩子感到困了,你应该进行各种让孩子放松的就寝程序。睡眠心理学家们认为,如果一个孩子总是由你陪伴着入睡,那么当他醒来之后,没有你的帮助他就没办法重新睡着。
·在把孩子哄睡着之后,当他第一次醒过来、哭喊起来的时候,你不要马上冲过去,而是要给他时间去自己重新入睡。不要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限制,等过了这么一段时间你才去照料他。相反,你应该将你敏感、细腻的感情作为衡量你对孩子作出回应的晴雨表。如果他很快又重新睡着了,那就不需要你去照料他了。如果事态越来越严重,你就应该马上高度敏感地警觉起来,实事求是地立刻跑到孩子的身边去,尽你的所能帮助他重新安然入睡(不要开灯,不要和他玩,尽量少和他讲话)。
·你要帮助孩子学会自己重新入睡。当你到孩子身边去照料他的时候,可以让他搂着他最喜欢的泰德熊或者其他有助于他渐渐重新入睡的东西。在哄孩子睡觉的时候,应该采用同样的东西来帮助他入睡。把泰德熊放在他的怀里,让他紧紧地抱着它入睡,这样,当他夜里醒来的时候,这只泰德熊就会成为父母的替代物。你应该明白,你这么做是在帮助他养成恋物的情感。有些孩子迷恋毛茸茸的东西,而另一些比较敏感的孩子没有一个大活人陪着是不会睡着的。有这么一位疲倦但很有想象力的妈妈,她害怕自己的孩子会养成恋物的情感、而不是依恋她,于是把她自己唱催眠曲的声音录下来,连续不断地播放,这样,当孩子夜里醒来时,他就能听到妈妈的声音,因而能够再次入睡。
让宝宝去哭的做法存在着失去感情敏感的危险。
·在你逐渐地减轻孩子夜里对你依赖的同时,你应该增强白天和他的亲近程度:更多的拥抱,更多的在一起玩耍的时间。当你让孩子逐渐地能够在夜晚和你分开睡觉的过程中,应该用孩子在白天的行为作为衡量孩子是否可以脱离你的晴雨表。如果一切顺利,你和孩子依然相互敏感、相互信任,那就应该把夜间分开睡觉继续下去。反之,如果你感觉到宝宝在白天的行为有了变化——紧紧地粘着大人,怒气冲冲,容易发脾气——或者你发觉你和孩子之间产生了距离,那么你应该增强夜间对孩子的回应程度,直到恢复了你和孩子之间原有的相互敏感为止。在重新尝试让孩子夜里与你分开睡之前,你应该留出两个星期的余地,好让孩子和你之间重新恢复起彼此的信赖。处理孩子夜间醒来的这种敏感做法的特别之处在于:孩子在整个过程中是你的合作者,并且你自己的敏感和孩子的敏感都被用做了判断孩子是否能与你分开睡的晴雨表。
夜间对孩子作出的回应给了孩子这样的信息:夜里我们仍然和白天一样挂念着你。如果上面的一系列睡眠训练让你们感到厌烦,那么可以考虑让孩子和你们一起睡,这样的解决办法往往能使大人和孩子一下子都得到解脱。但是,由于这种做法是在宝宝已经比较大了再来试着睡在一起,因而父母和孩子都需要花上好几个星期才能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