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夜晚就这样整个地改变了,因为我们把时间投入到了解决迈克尔行为的根源上。当时我们差点就要惩罚他,或者因为他的鲁莽而不去理他,但是我们感到他的行为需要我们投入时间和精力才能找出原因。就像我们在他婴儿期就已经习惯于对他发出的暗示作出回应一样,这时我们也需要找出他暗示背后的原因。否则的话,我们就会在这一次重要的养育考试中遭受失败。我们认识到,尽管我们在迈克尔的婴儿期就已经实践了依附性养育的思想,这种养育方式还需要继续进行下去,而且我们的养育原则必须始终运用于他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特点上。如果那个晚上我们不是去寻找迈克尔行为背后的原因的话,我们就会播下沟通破裂、漠不关心的种子。这种方法并不只是简单地、漫不经心地采用所谓的‘现代方法’来问出孩子的情感,然后再来谈论一番‘他有什么样的感受’。在对孩子的关心中带不得任何虚情假意,因为孩子是能够看出这一点的。”
如果遇到了难题,在解决之前,孩子和成年人通常都需要表达出否定的情感。我们来观察一下谈判桌上的高手。他们一开始总是试图去了解对方的观点,而不是急于对此作出判断。下一步,在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之前,他们会引导对方把所有的观点都摆出来。你应该采用类似的策略来帮助孩子处理他的情感。要给他机会去陈述他的全部想法,用心地听他讲,并与他产生情感共鸣。千万不要一上来就给他提出建议或解决办法。如果当孩子在陈述他的观点的时候,你在忙着构思自己的对策,他会看得出来你在干什么,他知道你不会接受他的观点,也不会很好地帮他。懂得什么时候该开口说话、什么时候该闭口不言,这有助于你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以及一个优秀的管教者。
不要充当外行的心理学家如果你刚刚完成心理学入门课程,或者刚参加了最近的养育孩子的培训,然后装得很有经验地去问孩子:“那件事让你感觉怎么样?”年纪稍大一点的孩子,尤其是10多岁的孩子,能够觉察出你根本不在行。他们很可能会讨厌你把一些外行的方法用在他们身上。最好的情况是他们可能感到很尴尬,而最坏的情况是他们被激怒了。你应该采用你自己的个性化方法来了解孩子的情感。如果你确实要采用书上或其他外部资源中的各种技巧,也应该循序渐进地慢慢展开,要使这些技巧成为你自己的东西,使用你自己的语言和沟通方式。
避免掩饰情感肤浅的人往往由于羞怯而逃避深厚的情感关系。如果你有福气生了一个情感深厚的孩子,而你对他总是作出淡淡地回应,你们之间很可能就会拉开距离。有一天埃琳的小兔子死了。她难过得心都碎了,但还是来告诉我她那悲惨的发现,我当时正忙着。我本应该首先关注她的情感,其次是小兔的死,最后才考虑她给我添的麻烦。可是我没能这么做,而是蹩脚地搪塞她说:“我们给你重新买一只。”这其实是一种掩饰,是面对深厚情感的一种拒绝。我没有去关心埃琳心里的悲伤,而是作了一个经济上的补偿,就好像有了一只新兔子就会管用似的。我的这种掩饰不仅鼓励了她去隐藏自己的情感,而且还为她示范了一种浅薄的态度:我们生活在一个用完即丢、一次性的社会当中,破碎的情感可以通过重新买新的东西来很快地治愈。埃琳的悲伤实际上带有负疚感,因为小兔子在死去的时候没水喝,而给它水喝恰恰是埃琳的任务(过后,睡觉前躺在床上谈话和祷告的时候,她把心中的负疚告诉了玛莎)。要帮助她消除这些沉重的负疚感,就必须仔细地去倾听她的诉说,而且要设身处地地向她提出一些忠告。
西尔斯经典链接:富有感情的木偶
孩子处理恐惧和情感的最理想方式是与你交谈。然而在实际上,孩子在被问到“你感觉怎样?”时,往往会缄默不语。他们会把自己的感受告诉给某个中间对象,比如一个木偶或一个喜欢的洋娃娃。你可以自己拿一个木偶,把另一个给你的孩子。你手里拿着的木偶问孩子的木偶他在想些什么,通常情况下孩子会通过他的木偶来说出自己的情感。如果你的孩子担心你会对他的情感作出批评的话,这种替身对他来说就不会具有多少威胁。
在向孩子解释之前首先体会他的情感设身处地地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是你对孩子敏感的一部分,而对孩子敏感正是依附性养育的核心内容。要真正地体会孩子的情感,你就必须进入孩子的心灵,从他的角度来观察世界,努力去感受他的情感。逻辑反应永远代替不了对别人情感的共鸣。孩子们是不讲逻辑的。你可以对孩子说储藏室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怪物,但是只要孩子实实在在地感到害怕,那么逻辑解释根本就是徒劳无益的。你首先应该面对的是孩子的情感,要鼓励孩子相信你,然后再来运用你具有逻辑性的、成熟的智慧。这种方法无论是对于大一点的孩子还是对于年龄幼小的孩子都是十分有用的。在你能够与孩子们进行真正的沟通之前,他们首先必须相信你确实明了(尽管无须赞同)他们的观点。对于10岁刚出头的孩子(或者10多岁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意识到父母不理解他的观点更令他烦恼的了。你可以尝试采用下面的方法来做一个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的倾听者:
·要承认孩子的情感(不要这么说:“你压根不必害怕那条大狗,”而应该说:“那条狗真的很大,而大狗是很吓人的。它汪汪叫,有没有把你吓得跳起来?”)。
·在脸上应该表现出和孩子心怀同感的表情。
·心怀同感地倾听孩子向你诉说自己的情感(但如果他大声尖叫、乱踢乱咬或者责怪别人,就不要这样做。)
·诱导孩子去解释为什么他会有那样的感受和情感。
进入孩子的心灵、用孩子的眼光来看问题,这种能力是十分有用的养育手段,它开始于孩子的婴儿期,是在孩子和父母相互学习彼此身体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你对孩子心怀同感,将赋予他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的本领。能够读懂人与人之间的微妙暗示是在社交生活中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chapter9使怒气为你所用
“我讨厌你,妈咪!”你是否曾经为孩子如此无礼的乱发脾气而感到伤心?清楚孩子发火的原因,学会处理怒火的办法,会使得家庭生活更为安稳和平静。
小孩子们为什么会发火
愤怒是人之常情,任何食用人间烟火的凡夫俗子都有发怒的时候。肚子疼得厉害的婴儿会大哭,刚刚开始走路的孩子会因为总是摔倒而感到愤怒,动不动就要发脾气的2岁孩子会因为大人为防止他闯祸、从他样样东西都要抓的手中把玻璃瓶夺下来而怒气冲天,4岁大的孩子也会因为你没给他买糖果而和你闹上一阵,8岁大的孩子简直难以相信你不让他看热门的恐怖电影。在从一个成长阶段过渡到另一个成长阶段的过程中,大多数孩子是很容易发脾气的。在这个时期,孩子的远远地超出了他的能力。这其实是好事,孩子的激励着他不断地进行尝试。
为什么有些孩子的怒气较多有些孩子会比较容易遭受挫折。父母们越早认识到这种倾向,就越容易抚平孩子心头的创伤。一个孩子经受挫折的能力可能比较弱,这部分取决于他的天性。容易带的宝宝和温顺的孩子经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强,你不时时刻刻把他们抱在手上,他们也能够接受,还可以接受不按严格的时间表对他们进行喂养。如果你要求他们别抓猫的尾巴,他们会很听话。这样的孩子会相对平静地度过学步期,会让他们的父母因为有这么“棒”的2岁小家伙而内心充满喜悦。
与之相反,高需求宝宝——用不了多久就会变成倔强的少年——有着高度的需求,这样的宝宝在你想要把他放下来的时候会哭闹,如果你一直坚持着想要把他放下来的话,他会怒火冲天。如果让他留下来和临时的照料者在一起,他会焦躁、愤怒。当父母把他从危险的边缘拉回来时,他会拼命地踢打、挣扎。在他不安分地度过躁动的学步期的过程中,父母会累得心力交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