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其他类型>西尔斯育儿经(最新版)> 第25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2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5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22)(1 / 2)

下面,我们从积极的方面来描绘一下当孩子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父母又接受他的情感时会发生什么情况。我们来看这么一个例子:“爸爸,奶奶送给我做生日礼物的项链坏掉了。”爸爸马上停下手头的工作去关注孩子,注视着她的眼睛,用臂膀搂住她的肩头,对她说:“我很难过。那真是一条特别的项链。”他说的话和身体语言都向孩子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我会帮助你的,你的情感对我来说很重要。你在我的心目中有重要的位置。”爸爸的这种反应让孩子的情绪放松了下来,使她能够向他倾诉更多的情感,通过对他的倾诉来解除心里的疙瘩。她既不会畏畏缩缩地不敢吐露自己的心声,也不会勃然大怒,而是找到了一条途径来表达内心的悲伤。孩子的情感表达实际上是她内心的真实写照,通过接纳她的这些情感,爸爸就提升了孩子的自尊心。

造就感情丰富的孩子

培养出善于表达情感的孩子,这对于我们中那些小时候不被允许表达情感的父母来说是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我们必须学会怎样去接受和理解孩子们的情感,同时还要接受和理解我们自己的情感。

进行依附性养育一个能表达自己需求的婴儿往往会成长为能够表达自己情感的孩子。这就是我们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中十分强调对婴儿发出的信号作出回应的原因。1个月大的宝宝通过啼哭来表达他对食物和要大人抱的需求。父母获得了宝宝发出的这些信号,敏感地作出回应。于是,宝宝就懂得了他自己内心的这些是有意义的。他的啼哭带来了让他感到欣慰的回应。他把自己的需要表达出来,从而产生了好的结果。通过接受和回应宝宝发出的信号,父母就能够对宝宝的自我表达作出判断。如果你能够通过识别宝宝啼哭之前发出的微妙信号来预测他的需求的话,你的宝宝就能学会用许多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很少有必要用哭的办法来得到他想要的东西。这就会让人感到有他在身边真是一种乐趣,同时能确保父母继续对他的需求作出回应。这样,与父母关系亲密的婴儿就将成长为能够明确地判断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并把它们表达出来的孩子。

不可亲近的:“别用那条无聊的死鱼来烦我。”

和蔼可亲的:“你十分怀念斯纳比,是吗?”

与父母关系疏远的婴儿就不会是这个样子。如果一个宝宝的生活被安排了严格的时间表,哭闹的时候大人根本不去理他,他的父母并无恶意,只是受到了“别把孩子宠坏了”的建议的毒害,那么宝宝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认为给他以照料的外部世界对他的需求是不敏感的,于是他就学会了不再提出要求。这个宝宝在小小的年纪就学会了把自己封闭起来,将情感埋藏在心里。他既不想去弄清楚内心的情感到底是什么,也不愿意把它们表达出来。从表面上看,这个小家伙是一个很“乖”的宝宝,他不会让任何人感到讨厌。他让自己去适应死板的时间安排,夜里好好睡觉,有他在旁边,大人不会感到任何的不便。这样的“乖”孩子看起来好像是“非常有养育”,实际上有着成长为一个消极的孩子、一个内心愤怒而压抑的成年人的危险。另一些与父母感情疏远的婴儿在得不到回应时会拼命地哭闹,会变得十分令人讨厌,而且总是怒气冲冲。这种宝宝会变成很难管教的孩子,他们会把这样的情感带入成年期,就像“乖”宝宝一样,长大后很有可能成为心理医生办公室里的常客(这种“乖”宝宝、“讨厌的”宝宝与性情平和、安乐的宝宝或者难带宝宝还是有所区别的)。

应该对学步期孩子的情感表达加以鼓励善于表达情感的婴儿和敏感地作出回应的父母能够把一个双赢的组合带入孩子的学步期。由于在第一年中宝宝发出的暗示得到了倾听和理解,到了学步期他就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学会了表达自己需求的婴儿会成长为关心自己情感的学步期孩子。一些妈妈告诉我们:“我的孩子还不怎么会说话,这让我要很费神地去弄懂他的意思。”我们建议她们去观察孩子的眼睛。玛莎很善于阅读学步期孩子的眼睛。当她不能确定孩子在对她说些什么的时候,她能够从孩子的眼神表达中找到线索。学步期的孩子已经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对你讲些什么,而且他的眼睛常常是比他的舌头更善于表达。当你的孩子在“表露心灵”时,你应该全神贯注地观察他的眼睛,这会帮助你在突然间悟出他那些零零碎碎的话语的意思。

要做到和蔼可亲学步期的孩子人虽小,却有着许多需求,而他们表达这些需求的能力又十分有限。你应该帮助他们。在孩子与你说话的时候,你应该俯下身子,眼睛处在与他的眼睛差不多的高度。即使是你不明白他想要说什么,也一定要全神贯注地听他说。你要对孩子做出一些身体语言的暗示(点点头、目光接触、手放在他肩膀上),让他知道你想要弄明白他的观点。如果你一时不能停下手头的工作来和孩子交流,你至少应该跟他讲讲话、用声音来和他沟通。他还没有足够地成熟,还不能理解为什么这时候你的需求比他的更为紧迫,但是听到你和他交谈(比如:“告诉妈妈,你要什么……”),会有助于他感到你在关心他。

我们2岁的孩子劳琳弄伤了自己的手指。她把受伤的手指举起来给我看,“爸爸,呜哇,好疼。”我知道她伤得并不重,如果她的手指伤得厉害的话,她会疼得哭起来。我本来可以不去理会这件事,让心思回到自己重要的日程安排上去,但是我的内心正在用劳琳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我意识到她那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手指并不是问题的所在,事实上,根本的问题在于劳琳觉得自己的手指受伤了。劳琳学会了向我表达她的情感,以此来引起我的注意和共鸣。我对她的痛苦表示出关心,帮助她继续表达内心的情感,对她说:“到底哪里弄伤了?给我看看。”我看着她的眼睛,细心地检查她的手指。“我们来治好它。”我把一个止血贴包在她的手指上,告诉她怎样到冰箱去拿“兔”(装冰块的布袋)。然后我把她抱在膝上坐几分钟,直到她的注意力转到其他事情上去。没经验的父母往往会对这样的小题大做感到犹豫。而经验丰富的父母则知道小孩子对“呜哇”是十分敏感的。从孩子的眼光来看,即使是被针轻轻地刺了一下也代表着他身体上有了一个窟窿,他需要用止血贴把这个“漏洞”补起来。

避免孩子把情感埋在心里当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一些小挫折作出反应(有时我们认为是“反应过度”)时,他们的愤怒往往会越来越剧烈。孩子们大多都是这个样子。那些事情虽“小”,但对他们来说却非常重要。

千万不要让小孩把情感埋藏在心里。在孩子烦恼的时候,要给他时间和空间来表达自己。你应该拒绝自己内心的那种消除孩子怒气、批评孩子、和孩子讲道理的想法,你的孩子还没有能够接受你这些做法的悟性。有时候,孩子们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恰好冒犯了父母,父母们会本能地对孩子的情感表达进行压制。不善于表达自己情感的父母向孩子传达了父母不接受他情感的信息,他们使得孩子沉默起来。这就造成了“双输”的局面,孩子失去了表达自己的能力,而你自己成了一个不接纳孩子的父母,孩子学会了不再向你敞开心扉。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就越拉越远了。

西尔斯经典语录

对自己敏感是与别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开端,也是学习在长大成人之后保持情感平衡的第一步。

能够对情感表达进行控制是一种成熟的标志。不会控制自己情感的孩子是令人讨厌的顽童,而一个从来不表达自己情感的人则是平淡乏味的。对情感过多地控制或过分夸张地表露,这两种做法都会给成年后的生活带来问题。

对于把情感埋在心里的孩子,你别去这样批评他:

·“停下来,不要哭得那么吓人。”

·“你根本没什么不对劲啊。”

·“你只是个小孩子。”

·“你反应得过头了。”

·“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你根本不需要止血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