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章(2 / 2)

切,老子还不一定要留在这里呢,我有点想念我们家附近的那个mm了,这里有什么好的,连个妞都看不到,真没劲啊!在这里呆上三年,出去还不把以前那些泡妞的技术都忘干净了?在这了,在这里带上三年,还不成和尚了!就差每天都要吃斋念佛加诵经了。

一个人溜溜达达的走回了自己的班,进屋的时候看到,满地的被褥,天哪,这是干什么啊?要地震吗?怎么都不住床上了?改打地铺了呢?

“李强,你进来,站在门外干什么?”老猴叫道。

“班长,你们这是做什么?换床啊?怎么改成打地铺了呢?”李强问道。

“把你的被子也拿下来,叠被!”老猴叫道。

“叠被?为什么?”

“没有为什么!”

“没有为什么是为什么?”

“你怎么那么多为什么?你十万个为什么啊!抓紧的班副,你教他,剩余的老兵,每人一个新兵,教好了!还有本班的新兵都注意了啊,以后吃完饭就给我回到班里叠被!”老猴叫道。

班长说完话之后,私下里就能听见有些新兵在叫好了!叠豆腐块,李强早就会了,从小有着他老爸还有那些老兵的熏陶不会能行吗?

很多人对于人民军队的第一印象,就来自被叠得像豆腐块一样棱角分明的被子。而这个小小的被子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内务工作中的普通的环节。能不能把被子叠成“豆腐块”,已经成为一名合格军人区别于老百姓的重要标志。而“豆腐块”中所体现出的严谨、整齐划一的作风,已经化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一批批走进军营的军人,并伴随他们的军旅生涯。

首先我们可以作出一个基本的判断,军队特有的以叠“方块”被子为基本内容的内务整理,并非由《内务条令》所规范,被子的折叠方式和标准,也没有全军统一的规范。可以说,叠“方块”被是一种建立于传统基础上的、由部队经验和习惯构成的做法。换句话说,这种做法虽然全军通行,具有相当的刚性特征,但却非条令条例所规范的内容。

我们从老军人那里得知,叠被子是战争年代延续下来的一种做法。之所以能够持久坚持下来,甚至化为一种特有的传统,就在于这种将被子折叠起来的方式有利于执行紧急任务,特别是采取宽三长四的折叠方式,便于折叠和捆扎,能很好地保证背包带不脱落,有利于行军打仗。

至于发展到今天的在实用基础上的美观,甚至走到追求极致的程度,大概是上世纪60年代后的事情。当时曾经开展了一个全军学习空军内务卫生的活动,各单位到当时被誉为亚洲最干净的营区的空军大院参观学习,而学习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叠被子。再后来,这种内务整理、评比便逐渐被作为一种部队基层管理、基层建设的基本内容保留下来,以至发展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个社会青年走到军营中来,并不是因为他穿上了那套国防绿,即证明着他已经成为合格的军人。能够穿上军装,所证明的只是他在法律范围内具备了穿军装的权利和义务。要保证其转变成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很好地履行使命的军人,还需要一个必要的过程。如何才能实现一个普通社会青年向肩负崇高使命的军人的转变呢?我认为将一代代老军人用鲜血和生命铸造的军魂接受下来很重要,将一代代老军人以智慧和劳动创立的军人行为规范继承下来也很重要。这其中就包括从军第一课:叠被子。

也正是这样一课,使刚刚跳出父母提供的庇护所,还未完全实现心理“断奶”的青年,第一次认识到自己由此而和从前不一样了,并且这个不一样并非仅表现于角色和职责的变化,还包括接受的文化与价值观的变化,包括行为方式的变化。所以说,叠被子虽然属于一个并非大到哪里去的生活内容,但的确折射和反映着深刻的内涵。应当承认,叠被子在有些部队是走向了极端,也就是说,为了一种附加价值,而异化了被子原本具有的基本功能和价值,这其实与其他方面的异化相似,都是形式主义在作祟,必须予以去除。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需要去除的是形式主义思想在叠被子方面的表现,而非叠被子本身。叠被子属于不属于形式?应当承认这是一种形式,但却是拥有一定必要性的形式。许多情况下内容是需要形式来反映的,同时形式也会强化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思想观念,即形式在许多情况下是必要的传达思想信息的载体。

“班长,我觉得我的被叠的挺好的,就不用了吧?我有些累了,想睡觉!”李强打着哈欠叫道。

“不行!”老猴二话不说上来就把李强的被给抖落开了。

“呃……叠就叠吧,多大事啊!真郁闷的!”李强无奈了,对于老猴他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啊,谁让人在连长面前给咱说好话了呢,算了,忍了。

叠被子,叠被子,多大了还不会叠被子……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