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鬼骨-蓬莱的由来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蓬莱的由来(1 / 2)

传说“蓬莱”的由来

相传,很早以前,渤海中有三座神山,其上物色皆白,黄金白银为宫阙,珠轩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吃了能长生下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大秦江山永固、个人长生不老,便慕名来到这里寻找神山,求长生不死药。他站在海边,眺望大海,只见海天尽头有一片红光浮动,便问随驾的方士那是什么,方士回答,“那就是仙岛。”秦始皇大喜;又问仙岛叫什么名。方士一时无法应答。忽见海中有水草漂浮,灵机一动,便以草名“蓬莱”做了回答。”蓬莱”者,“蓬草蒿菜”也。据说,蓬莱这个神山名就是这样来的。实际上,早在秦始皇之前,“蓬莱”作为海上神山的名字就已经传开了。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山海经·海内北经》中就有“蓬莱山在海中”之句;《列子·汤问》亦有“渤海之东有五山焉,一曰岱兴,二曰员娇,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的记载。可见,秦始皇并不享有神山”蓬莱”的发明权。

“蓬莱”作为地名(而不是神山名),最早有文字可考的见于唐代杜佑的《通典》:“汉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为名。”汉武帝确曾于元光二年(前133)东巡至蓬菜,说他望神山不遇,筑一座小城命名为“蓬莱”,聊以,这说法似乎可信:一、至今未见汉代以前的典籍中有“蓬莱”作为地名出现的;二:据清代《蓬莱县志》载,蓬莱旧城鼓楼(址在今画河桥西50米处)的前身,为古城东门,名“望仙”,为汉武帝登临望海处。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蓬莱”作为神山名,是战国时代的方士们首先叫响的;而作为实实在在的地名,则应当始于汉代。我们姑且相信是汉武帝把神山的名字送给了这方土地,为后人留下无边福泽的吧。

蓬莱阁下的桥

说起蓬莱阁下的桥梁,能引出一连串动人的故事。

蓬莱阁下的水城城墙外有条画河,画河上建有三座给中外游客以美好印象的桥梁:会仙、迎宾、迎仙桥。其中,会仙桥和迎宾桥具现代风格,分别建于1988年和1979年;而迎仙桥则是明朝初年的古桥。有趣的是,这三座桥梁虽然风格面貌迥异,却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一座名满天下,传说颇丰的石拱桥——来宾桥。来宾桥坐落在原画河入海日——小海南部画河上,长约8米,为单孔拱式石结构,无扶栏,桥面拱状,由于桥下常泊商船,桥上有各地商客过往,来宾桥由此得名。来宾桥还是唐宋时期联接蓬莱城与丹崖山上海神庙的重要交通要道,是人们登临丹崖山朝拜海神的必由之路。到了北宋嘉佑六年(1061),登州郡守朱处约建蓬莱阁,来宾桥在由宋至明的300多年中受蓬莱仙阁的影响,逐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据康熙十二年〈〈蓬莱县志·仙释》记载,宋代曾有九名神丐在登州落脚。八丐俱瞎,一丐只目,出游时一只眼乞丐在前领路,其余八位一个扶一个肩膀而行,看似迟缓,但若想追赶,快马也追之不及。他们白日行乞于市,夜晚憩息于来宾桥下;常在闹市作“踏路歌”,预昭郡内灾变,“草鞋鞑杖。一路狂唱”。这九位神丐曾在蓬莱城外种植槐、枣、柳、桃,为后人留下了绿荫和果香。后人把这九位神丐称做“一目九仙”;把一目九仙出示天书的来宾桥改名为迎仙桥。

到了明洪武九年(1376)筑备倭城(今水城前身),将画河改为护城河,为方便蓬莱居民、沿海渔民和慕名而来登临蓬莱阁的游客,在备倭城东南角的画河上以来宾桥为原型,建起一座石拱桥。坐名迎仙桥。当时,蓬莱城北只有这座跨越画河的桥梁,由县城去水城登阁,都必须经过这里。清光绪七年(1880)该桥重修,官方称之为“赛画桥”(注:蓬莱城内画河上有桥,名画桥),民间仍沿称迎仙桥。

如今,迎宾桥、会仙桥正以崭新的风姿,古老而美好的桥名在蓬莱阁下每年迎接200万以上的“仙客”,而古老的迎仙桥则作为登州镇境内如今唯一的古桥,仍吸引着不少游客。

八仙过海

相传,一次,八仙在蓬莱阁上聚会饮酒,酒至酣时,铁拐李提议乘兴到海上一游:众仙齐声附合,并言定各凭道法渡海,不得乘舟。汉钟离率先把大芭蕉扇往海里一扔,但胸露腹仰躺在扇子上,向远处漂去,何仙姑将荷花往水中一抛,顿时红光万道,仙姑伫立荷花之上,随波漂游:随后,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铁拐李、韩湘子、蓝采和也纷纷将各自室物抛入水中,借助宝物大显神氖游向东海。

八仙的举动惊动了龙宫,东海龙王率虾兵蟹将出海观望,言语间与八仙发生冲突,引起争斗。东海龙王乘八仙不备,将蓝采和擒人龙宫。八仙大怒,各展神通,上前撕杀,腰斩两个龙子。虾兵蟹将抵挡不住,纷纷败下海去,隐伏水底。八仙则在海上往来叫战。东海龙王请来南海、北海、西海龙王,合力翻动五湖四海水,掀起狂涛巨浪,杀奔众仙而来。危急时刻,曹国舅的玉板大显神通,只见他怀抱玉板头前开路,狂涛巨浪向两边退避。众仙紧随在后,安然无恙。四海龙王见状,急忙调动四海兵将,准备决一死战。正在这时,恰好南海观音菩萨经过,喝住双方,并出面调停,直至东海龙王释放蓝采和,双方罢战。

八位仙人拜别观音菩萨,各持宝物,兴波逐浪邀游而去。

九顶会仙山

乘车由蓬莱城出发,往西南方向走16.5公里,便可见到景色秀丽的蔚阳山。蔚阳山有九座山峰,形态各异,有大有小。关于这九座山峰,民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神话传说。

相传,某年二月初三八仙在蓬莱阁上聚会,然后各显神通,渡海访友,而在此之前,八仙在去蓬莱阁的路上,经过蔚阳山时还留下了一段佳话。那一天,八仙被蔚阳山的景色所吸引,纷纷按落云头,饱览山光水色。吕洞宾兴致勃勃地脱下道袍蒙在一方大青石上,宝剑一指,青石上现出怀盏和酒壶,酒壶中盛着饮不尽的美酒,众仙席地而坐,一边欣赏山景,一边交杯换盏地畅饮起来,不一会儿都有了醉意,铁拐李倚着宝葫芦醉眼迷离,说:“此番过海访友,诸位只须躺在我这宝葫芦上,忽忽悠悠,一会儿就过去了”张果老瞪着醉眼不服气他说:“准稀罕你那破葫芦,俺老张毛驴倒骑,一拍驴腚,嗷一声就过去了。”其他仙人也纷纷夸耀各自的能耐。看看吵不出个结果来,汉钟离腆着大肚一锤定音:”今日过海,大家各施法力,请太上师祖前来评判,谁的能耐大,那时自然知晓。”于是,吕洞宾摘下道冠,恭恭敬敬地盘膝而坐,双目微合,默运神功,一缕青烟自他头顶冉冉升起,化作一道金光;直上云霄。约莫一袋烟的功夫,西南天空飘来一朵祥云,大上老君骑着青牛来了。八仙收拾起趔趔趄趄的醉态,肃立恭迎:大上老君降下云头,问道:“洞宾急急发来金光请我,所为何事?”吕洞宾上前躬身禀道:”师祖,小徒等有一事难决,烦劳圣驾。”将渡海比试法力的事说了一遍。老君听后,略一沉吟,说道:“渡水之术乃区区小技,何足道哉!尔等修道之人,怎可轻起争雄好胜之心?”众仙听了,个个面有愧色,老君又道:“随缘行善,广布福泽,乃修道正途。这里风光秀丽,尔等何不竞相施展造山之术,为凡间留下福泽?”众仙如听当头棒喝,顿时大悟彻悟,一齐上前叩谢教诲之恩。吕洞宾:“小徒不敏,先在师祖面前放肆了。”说罢,披发仗剑,步天罡,踩地煞,口中念念有词,宝剑一指,喝声“起”,一座陡峭山峰赫然而现。众仙齐声喝彩。张果老抖擞精神,倒骑毛驴兜了一圈,一座怪石横生的山峰立时出现在眼前。接着,铁拐李、汉钟离、曹国舅、韩湘子、何仙姑、蓝采和等也相继施展神通,各造了一座山峰。太上老君见了,心下欢喜,说道:“尔等且站过一边,待老夫也造上一座,以不虚此行。”说罢,神功默运,手中拂尘一挥,一座高峰拔地而起,峰头峥嵘崔嵬,峰上莽莽苍苍,壮美远在其他山峰之上一…·待八仙回过神来,老君己跨上青牛,一道青光径往兜率宫而去。

这就是蔚阳山上九座山峰的来历,那居中最高峰是太上老君造的,而那较矮小的两座据说是功力稍逊的何仙姑、蓝采和造的。蔚阳山从此又有了“九顶会仙山”的美名,后来人们在山上建了一座大庙,叫做天清宫,规模很大,光架梁就有72根,每年三月初三——也就是众仙造山这一天——方圆百里的百姓都去烧香、还愿,形成了一年一度盛大的“九顶山庙会”,如今,还有两块龙头巨碑耸立在山门前,碑文中有“九顶会仙山”的记载。

铁拐李收伏蝗精度李吉

传说清代登州府出了个青天大老爷,名叫李吉。李吉体恤下情,爱民如子,把个登州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

话说这一年春天,庄稼长势喜人,眼看又是一个好年景,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忽然飞来无数的蚂蚱(蝗虫),遮天蔽日,落到地里,绿油油的庄稼顷刻之间就被吃个精光,连杆都剩不下。李吉得报,连忙发动百姓下地灭蝗,连三班衙役也都打发到地里去了。可仍旧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他只好连夜给巡抚、朝廷修书,命人飞马报灾,谁知道,巡抚大人正花天酒地,歌舞升平,责怪李吉的信败了他的兴致,并回信斥责李吉“小题大作”。“耸人听闻。”李吉忧心如焚,装了一车蚂蚱,亲自去见巡抚。待那狗巡抚心惊胆颤地看到满地满墙满树满院子见什么都啃的蚂蚱,方才如梦初醒,才肯相信登州遭了蝗灾。不久,朝廷发下了赈灾粮银,可是经过层层克扣,运到登州已所剩无几,李吉无奈,一面派人发放那点赈粮,一面去大户人家打拱作揖,劝他们开仓捐助灾民,行善积德……

再说那一天,铁拐李正在蓬莱阁后的仙人洞中静坐练功,忽觉心中一惊,掐指一算:“不好,登州有难,正遭六七四十九天蝗灾。”他急忙出洞,起在空中,见一妖女正在云端作法,指挥黑压压的蝗虫吞食庄稼,不由大怒,喝道:“何方妖孽,竟敢为害人间。看打!”那妖女认得是上八洞神仙之一的铁拐李,怒道:“臭瘸子,敢来管老娘的闲事,待老娘教训教训你!”手擎钢叉上前迎战。两个在空中你来我往,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铁拐李暗暗心惊:“这妖孽如此厉害,怕是有些来历,不如先上天庭查访一番,再作道理,”主意打定,于是卖个破绽,抽身就走,驾云往南天门而去。正行问,忽然金光一闪,被人拦住了去路,定睛看时,却是太白金星。铁拐李拱手问道:“大仙何往?”太白金星哈哈一笑,说道:“贫道此来,为的正是刚才与你争斗的那个孽障。它本是贫道后花园中看守灵芝的蝗精,不知何时偷下凡问,野性不改,在此做恶。待贫道助你将它收了。”说罢,附在铁拐李耳边,如此这般地一说。铁拐李大喜,返身再去向那妖女叫战。妖女以为一战成功,不料铁拐李去而又返,顿时杀气腾腾,张口喷出一团黑气,举叉来战。战了几个回合,铁拐李卖个破绽,转身就走。妖女笑道:“臭瘸子,这回看你往哪里走,”正待祭起钢叉,太白金星在云端现出身形,喝道:“孽障,还不快现出原形!”妖女抬头见是主人到了,顿时骨软筋酥,站立不住,就地打个滚,现了原形——原来是只斗大的母蚂蚱,太白金星使个袖里乾坤法,将蝗虫精拢在袖中,铁拐李接着作法,一场大雨,把地面的蝗虫都冲进了海里。

蝗灾既解,太白主星说道:“贫道这就回转天庭,玉帝阶前领受御下不严的责罚。那登州李吉,前世与我道有缘,夙根深厚,不妨度他一度,还是道友去成此功德吧”,说完,驾祥云冉冉而去。再说登州知府李吉,见一场大雨解了蝗灾,心感上苍的恩德便选择吉日,前往丹崖山上的三清殿进香。轿子行至蓬莱阁下的迎仙桥,忽见一个疯疯颠颠的老叫化,端个破碗拦住了去路。衙役们上前驱赶,老叫化却用碗筷打着节拍,旁若无人地唱了起来“知府爷,苦蝗灾,没有蝗灾我不来,来了见他好痴呆,纸扎的乌纱头上戴,摇头晃脑让人抬,受气的滋味全忘怀,”李吉听了怦然心动,知道这老叫化有些来历,慌忙下轿,来到叫化跟前,见他端着的破碗中有些烂菜臭汤,便问;“老人家,这些东西能吃吗?”老叫化瞅了李吉一眼,说道:“不吃肚里饥(不痴度李吉)啊,”李吉何等聪明?听了这句话,顿时明白,倒头便拜。老叫化一见,扭身往海边走。李吉随后便追。别看那老叫化拖着破草鞋不紧不慢懒洋洋的样子,走得可是真快,李吉一路急跑还撵不上,索性脱了厚底官靴,赤着脚追去。来到海边,老叫化脱下一只草鞋随手抛出,那鞋化一只仙鹤,载着老叫化乘风而去。李吉追到海边,见地上只有老叫化遗下的一只草鞋,就依样画葫芦,抓起来望空一抛,那草鞋也化作一只仙鹤,翩然落地·海边的百姓眼看着李吉上了鹤背,只听一声嘹亮的鹤鸣,一人一鹤,转眼间升入云端。

后来,登州的人们把李吉叫做“赤脚王”尊为”耍祖”,并在丹崖山上建祠纪念他。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传说。

“狗咬吕洞宾”的来历

没有了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