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想起了她爷爷给她讲的一个故事,说是唐朝时的女皇帝武则天在长安时,寒冬腊月心血来潮要赏花。她诏令后苑百花一夜之内全部开放。众花都按时开放,唯独牡丹严守花信,不违时令,抗旨不发,最终被女皇帝贬到了洛阳。刚正不阿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这更激怒了骄横跋扈的武则天,便又下令烧死牡丹。但枝干被烧焦的牡丹到第二年春天反而开得更加旺盛,且花更大、色更艳。
正因为如此,人们对牡丹更有偏爱,赞之为“劲骨刚身”、“焦骨牡丹”。宋代欧阳修曾在《洛阳牡丹记》中把中国各地的牡丹加以对比,得出了“洛阳者为天下第一”的结论。自此,“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说便流传于世。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总是姗姗开迟,待到它占断春光的时候,一春花事已经将到尽期。可为什么自家园子里的枯枝牡丹却比别的一些花都要开得早呢?
小荷花在心里默默猜度着,不禁随口吟起了白居易咏牡丹花的诗句:“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马老太太曾经跟她说,她出生的当年,她们家的后园子是长了牡丹的,那年冬天后园的牡丹居然开了花,大家都以为祥瑞,说是少小姐的出生给马家带来了吉庆,要不大冬天的园子里的牡丹怎么会突然开放了?所以很小的时候她就一直自命不凡,把自己看作人中的牡丹,这会她第一次看到牡丹花开,自是难以掩饰心中的激动与惊喜。
她不知道自己是否也跟牡丹一样有着铮铮的傲骨,但却清楚自己有着跟牡丹一样的清高与孤寂。这一围的竹篱笆让牡丹与其它花草近在咫尺却又无法接近,马平对牡丹的偏爱却已在无意中让它们与别的花草疏离,她小荷花的命运难道也注定跟牡丹一样吗?
听沈少奶奶说,便仓的枯枝牡丹是大有来历的。早些年看《镜花缘》的时候,她就知道世上有这么一种枯枝牡丹,较之其它牡丹有着独特的魅力。它的名声虽然比不上菏泽牡丹,更比不上洛阳牡丹,但是枯枝牡丹每年还是照样盛开着。据历史记载,便仓枯枝牡丹源于洛阳,北宋末年,苏州枫桥人卞济之,曾任陕西“参政公”,为官清廉。宋亡后,隐退江南,为避战乱,又举家迁至东溟(便仓的旧名),并携洛阳红“白两株牡丹植于园内,取其红者,以示报国忠心,取其白者,以示为官清正”。卞氏于家乡辟园建祠后,乡间名贤曾书赠“国色天香”、“吉祥盛瑞”、“枯枝不朽”等匾额。后经代代培育,繁衍不息。
元末,卞氏后裔卞元亨随张士诚起义,成为吴王的部将。朱元璋打败张士诚后,元亨隐退家乡。朱元璋闻卞元亨的才名,多次征招,卞元亨隐居不出。朱元璋一怒之下,将他发配辽东边境。临行时,他到花园以酒酹牡丹曰:“待我南还花再开。”元亨走后,家人大都散去。惟有一妾朝夕对花祝愿:“主有信回,当在花作开。”说来也奇怪,卞元亨走后的第十年,牡丹突然开放,这年,元亨果然得赦归来。他百感交集,写下了《戎归》一首:“丈夫志远遍天涯,一跨辽东忽到家。荒径尚存苍翠柏,故园尤有牡丹花。文章自古浑如梦,勇略于今谁共夸?回首风烟成往事,乐夫天命何复嗟!”同时,有感于爱妾十年相守之情,又题咏牡丹两首:“牡丹本是亲手栽,十度春风九不开。多少繁华零落尽,一枝犹待主人来。”“草唐松菊晚凋残,独有西园旧牡丹。自是枯枝存劲节,依依唯念故人还。”
枯枝牡丹以历经700年沧桑,仍方华未艾。沈少奶奶还告诉她说,便仓的枯枝牡丹除了传奇的历史之外,还具有奇异的特色:其一枝枯而不朽。这里的牡丹,花朵美鲜润泽,无论何时将其枝摘下,用火柴点燃,顿时就可燃烧;其二是闰月化为单瓣,正常年份,牡丹每朵花为12瓣,但是每逢农历闰月的那一年,则花朵为13瓣;其三十春花秋放。牡丹本是春花,每年谷雨前后开放,便仓的牡丹有时还会在深秋和初冬时节两度开放。枝干无叶却有花,蔚为奇观。
看着眼前美丽鲜妍的枯枝牡丹,小荷花的心里顿时涌出无限感慨。她感怀于卞元亨的痴情小妾,她想如果有一天家仁和她经历生离死别,她也一定会和卞氏的小妾一样苦等家仁回转的。十年、二十年,就算三十年、一辈子,她也会等下去的。因为她爱家仁,家仁也爱她。她相信爱情的力量,也相信爱情的奇迹,但她并不希望自己和家仁也经历卞元亨与其小妾的生离死别,她默默地望着枯枝上的牡丹,不禁双手合十,轻轻闭上眼睛,在心里祈祷着牡丹仙子能够保佑她和家仁一生平安,不要生出任何的波折。如果上天真的给他们安排了不可逆转的命运,她也祈祷牡丹仙子能够让她等回家仁。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