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门总统府。
此刻也是华灯普照,灯火辉煌。科技革命的作用即在于让夜空显得闪亮。总统府内,袁世凯正在招待一位棘手人物。
“松坡,看过这篇文章了吗?”袁世凯亲切招呼,还把梁栋那篇发表在《亚细亚报》上的《三问共和》推了过去。《亚细亚报》是北洋系建立的机关报,不知从何效仿而来。只不过开馆没两天,就被人扔了几枚炸弹,炸伤了几个职员。
蔡锷平静答道:“看过了。”
自从来到京城来,表面上老袁对他甚是器重,多有重用。但始终徘徊在北洋外围,从来不让他接手过军权。前几日,恩师又发表了一篇文章,虽然经老袁手中那篇文章反驳了,但恩师态度却是表露无遗,作为学生,老袁今日提起这个话茬,明显是要他的态度。
蔡锷自认不可能再坐下去,连忙站起,说道:“锷初意赞成共和,及见二次革命,才知我国不能缺少帝制。赣、宁平定以后,锷已倡言君主,因前有宋育仁之事,前车之鉴,锷不敢发言。今元首既有此志,再好不过,锷首表赞成。”
宋育仁为甲午战争期间一位中华优秀男儿。当时中日开战,他建议清政府采纳拖延战术,以疆土广大,国力绵柔,拖垮日本。清政府不纳。后来黄海海战失利,他仍不绝望,凭借英、法、比、荷四国临时代办的身份,通过临时购买,临时装备的方法为清政府在南洋、南澳等地组建了一支精良舰队,起意直接突袭日本长崎、东京等重镇。
梁栋读史读到这段,不禁拍案叫绝。此不谓兵法上“攻其所必救”又是什么?
如此“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奇袭,却不被清政府采纳,反过来清政府还准备严惩于他。后因牵涉太广,其中有国内高官,也有外国洋人,不好办理,宋育仁才得以保全性命,以褫夺了宋育仁二品顶戴为结。如此荒唐无耻之卖国政府,不亡还有天理?
蔡锷以此自谓,意喻自己有心不敢做罢了。
老袁听了,虽心中爽快,但他并不全信,精明闪烁的眼神细瞧了蔡锷两眼,道:“那你为何在赣、宁之役中作那调人,为南方开脱?我看你是心口未一,拿话诓我。”
一句诛心之言,蔡锷面不改色,随口应答:“此一时彼一时。当时我僻处南方,与京城甚远,民党势力盘踞长江流域,投鼠忌器,不得不尔。还乞元首见谅。”
老袁拈须微笑,微笑不言。再说了几句,蔡锷退了出去。
走出新华门,蔡锷仰望星空,群星璀璨,深邃无边。朗朗之下,中华大地却要再为一家一姓之家天下荼毒,共和之四万万人格又将放在何处?虽有心,却无力,何时才能逃脱这京城之牢笼?蔡锷心情苦闷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