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话里,尤其让人感到无趣的是“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如果是一个美国人,还会说“美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呢!茶杯应当对于茶壶有较大的贡献,徐有福应当对于许小娇或吴小娇有较大的贡献。这话和没说有什么两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至少是一种精神;胸怀全球,放眼世界至少是一种境界——当然徐有福若见到总经理,兴许会和她开玩笑,说她是“胸怀保龄球,放眼紫雪市”,再加一句注脚:总经理应当对于徐有福有较大的贡献。
那时还有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话,这话是毛泽东说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现在看来这话也错了,实践已证明,知识青年(特指城镇初、高中毕业生)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没有必要!
当然那时候互赠最多的还是一些笔记本。笔记本上写的话也像锄头和铁锨上写的那样,硬邦邦的。一般都是采用“愿我们在某某中怎样怎样”或“愿我们像某某怎样怎样”这样的句式,比如:“愿我们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中比翼齐飞”;“愿我们在共同的劳动和生产中缔结革命的战斗友谊”;“愿我们的爱情像松柏树一样万古长青”;“愿我们的爱情像江河水一样奔流不息”。等等。最带点诗情画意的赠言,也就是王勃的那句诗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若由王勃发展到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那已是十分情浓的时候了,也许已开始张罗着结婚。
有一个笑话这样讲,那时有一个女孩子,同时收到两个男孩子的笔记本。一个上面写的是:“列宁为什么说对资产阶级专政,这个问题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会变修正主义。要使全国知道。”另一个上面写的是:“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这个女孩子权衡再三,觉得后一个“革命意志”更坚决一些,于是便将第一个的笔记本退回去,与第二个做起了“比翼鸟”。
也就二十多年时间,笔记本变作了手机。
总经理赠给徐有福的,是一部十分时尚的手机。彩色屏幕一打开,跃动着各种美丽的图案,就像一些花枝招展的女孩子振翅飞入你的怀抱一样。总经理还手把手教会了徐有福使用这种新款手机的各种功能:发短信、接收短信、转移短信。她甚至将徐有福的手机调出多种声音,并把自己打来的电话专门设置了一个独特的声音,总经理将那个十分动听的声音连放两遍,对徐有福说:“你一听到这个声音,就知是我打来的。”
总经理给他调声音时,俩人正躺在干净松软的被窝里。总经理一条肥美的大腿像刮去鳞片的桂鱼一般缠绕在徐有福身上。
徐有福与总经理早已撇开“中介人”田小兰。就像两个商人,在一次贸易洽谈会上相识,并在礼仪小姐导引下签了合同,俩人站起来笑着握手后,礼仪小姐便没有什么用了。
总经理和徐有福一周做一次爱。当然是在蓝天大酒店总经理宽大的套房里。有一次徐有福记错了相约的时间,在走道里碰上了刚拉开门出来的市长。市长并不认识徐有福,以为他是酒店的住客。市长出门后将领带正了正,并深沉而威严地咳嗽了一声,然后背着手目不斜视向前走去。徐有福后来问总经理,总经理直言不讳地说:“是啊,我在紫雪市,就你们两个朋友:徐有福和刘泽天,他比你先到。”市长名叫刘泽天。
徐有福与总经理做爱已十分从容。就像领导在大会上讲话一样:该喝水时喝水;该略作停顿就略作停顿;该用目光扫视一下会场就扫视一下会场;该接连说出一些排比句就接连说出一些排比句。有时“嘈嘈切切错杂弹”,有时又“大珠小珠落玉盘”。把一门手艺玩得炉火纯青,差点就到了那种叹观止矣的程度。领导讲话不经意间还会说出一个错别字,他俩做爱却连一个“错别字”也没有。
徐有福觉得,人要是无耻起来,其实超过了任何一种动物。他有时还像小孩子恶作剧一般逗总经理玩儿,故意将“枪栓”拉出来,直到星眼迷离的总经理情难自禁以手按他的身子,才从容地再将“枪栓”合上去。原来两个四十岁左右的人做爱,就像两个四十岁的人才考上大学一样,对“知识”的渴求远比年轻人更多一份贪婪。
1977年大学招生制度恢复后,徐有福上高一。那才是一个真正的求知若渴的年代!当时他读中学那所学校的每一间教室,每天晚上都有大量的社会青年来听课,过道里和讲台旁到处挤满了人。为一道几何或代数题的解法,学生和学生会争得面红耳赤,有时学生和老师也会争辩起来。徐有福当时记得,有一个高二毕业班的学生,将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每道数学题都能解对,有时老师还没解到那儿,他已把答案说出来了,引来一片羡慕的目光。
有一次晚上听课,一个三十多岁的人迟到了,急匆匆夹本书从门里进来时,在门槛上一绊向前扑倒,眼镜都摔出去了,却将那本书死死捏在手中,仿佛捏着什么“圣物”一般。而其实那只是一本普通的高中数学课本。当时这个人的眼镜恰好出溜摔到坐在前排的徐有福脚下,在教室里一片善意的哄笑声中,徐有福钻到桌下将玻璃片已摔碎的眼镜捡起来,递给那位“同学”。
徐有福至今记得,1977年招生制度恢复后的第一年高考,作文题叫《难忘的一天》。就是那个在徐有福班上补习时绊倒的社会青年,考了全县文科第一名,考入了复旦大学中文系。他写的那篇作文后来在全校的高中年级被老师当作范文朗读讲解。这篇作文记述的是自己的一位老师,在文革中被四人帮迫害致死。文中有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