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将至-序言:我写作的动机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科幻小说>暴风将至> 序言:我写作的动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序言:我写作的动机(1 / 2)

本书上个月22日开坑,到今天刚好一个月,正文发了三分之一了,想来想去,觉得有必要写一个前言,或是前序。

曾经我一度以为自己再也不会写书了,至少有三年的时间,我差点就放弃了这种理想。直到今年二月,我发现当年的一个朋友,仍然在给我一本停更了三年的烂书投票,这使得我原本失落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适合写文的人,尤其是连载模式的商业化小说,就连这本新书暴风,也没把它当做商业小说来写。

然而我的书――或者说我的创意(许多时候我并没有时间去完成它们)总会有人看,在这里而言,是极少数的人看。三年多过去了,物是人非,当我带着团队再次回来时,发现自己早已经忘记了过去的许许多多。

关于本书的计划说清楚一下,这是我回到起点的第一本书,并没抱太多的期望,我是指稿酬上的,权当是练笔,更确切地说是个人的一种练笔。我们团队计划在今年至少还会出三本新书,这本是不算在内的,这是我个人的心血。

好了,废话不多说了,回到本次正题,关于写作的动机――初衷,几年前就写好了的,拿出来发一下,不喜欢感慨之词的读者尽管见笑就是:

一个有理性的人,其一言一行,必定出于心中的计划。我想我最终选择拿起笔来,大致有三个不成并列关系的原因:其一是我的理想,其二是对家乡以及其他落后地区的忧虑,其三是我对角色的投入。

其实我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探究这世界为我或是为世人所不知的领域,用f的话来说,这是人的原欲,与生俱来的,事实上这是每个人都多多少少都有一点的梦,即对未知的渴望,无穷无尽,无法阻挡,这种渴望我会在序言中详细地阐明。一个渴望知识的人,自然喜欢读书,回想起来,第一次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的,不是《三国》和《水浒》,不是《科幻365夜》和刘慈欣,也不是金庸与《卫斯理系列》,而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我第一次看完《平》时刚刚步入中学时代,对书中诸多情节都不能体会,当我看到田晓霞死时,不由自主地哭了,并多次在无人的夜晚将自己的思绪融入那个时代,去尝试体会孙少平的人生,背景,以及他心中的希望,尽管到最后他仍然停留在那一代。怎么说呢,我小时候的家乡是很落后的,这与我在众多的书籍之中产生的内心世界相比远了许多,上个世纪90年代的沅江农村,连失眠为何物都不知道的地方,最夸夸其谈的也不过就是一年收获四次的苎麻,怎么可能想象到数百年前沉没的西班牙舰队里兴许活着美人鱼?或是将太行山挖空用来作燃料?我幸运的出生在一个重视知识的家庭,更幸运的是过早的思索了一个很必要的问题:上个世纪80年代奋斗着的那一代,他们是怎么过的,是怎么在一个更落后的年代里挣扎过来的,感谢路遥,给了我人生的第一次震撼。我唯一失算的一点是,我以为路遥代表着中国本土文学的一般水平,没想到他代表着那个时代最高的水平,甚至多年之后的今天,许多人仍然在重复这个主题。

我很浅薄地认为这是一个悲剧,而且是一种时刻在发生的悲剧,无知。我想无知并非仅仅是对知识的缺乏,十年前西木公司最博学的精英,怎么也不会想象到魔兽3横扫全球的壮景,我想说的是对知识探索的缺乏,以及将这种探索精神流传下去的缺乏。上个世纪80年代的奋斗者,在今天已经可以看出成就,二十年后,在后代的眼中,我们依然无知――兴许是这样一种描叙:21世纪初的中国中小城市,最夸夸其谈的也不过就是外星文明以及异形的入侵,或是1024g的内存条,怎么可能想象得到电脑游戏将发展成为一门义务教育课程?或是女性将作为主流重新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纵古观今,时代变迁,许多却没变,上个世纪80年代的那一代,将真正的希望留给了我们,所谓的80后,而我们,继续将希望留给下一代,2000后?2020后?

小的时候,我喜欢幻想十多年后,我穿梭于无数高耸入云的巨型起重机之间悠然拍照,或是在横跨沅江与岳阳之间的洞庭湖大桥上与朋友谈笑风生,更多的是书柜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的划时代的新书,而现在,我却背负着朋友们对我“商业天赋”的厚望,苦心钻研税法之中的漏洞,奔走于各商业街区之间调查花卉销售,并对将来的花卉公司作种种设想,我的原欲?即使将来我中了那70万分之一的渺小机率而成为沅江首富,并衣冠楚楚地算一名风流人物,我圆了谁的理想?我的责任?我想在我们这个时代一个人个人最高的责任莫过于给后代创造一个更优化的环境,这并非改变一个后代的条件所能改变的,也许上一代留下来的财富拯救了我们之中的某某某,可是这是否能拯救被社会所迫害的中国第一对同性恋者?是否能让我们在95年体验到魔兽世界的乐趣?或者说让我们在2000年读到李银河教授的报告,或是我们的后代在20年以后不再被死亡所困恼?

我不能,所以自责。即使是世界首富,他所拥有的资金也无法让这个世界跨越一个时代,任何人都不能,从来就没有过神与先知者指引的人类文明,靠的是无数平凡与不平凡的生命一点一滴堆积起来的,才有了今天这个世界,才有未来。

我所在的群体需要的不是一个科学家,而是一个追求科学的时代,而我个人的能力太有限太渺小,所以,如鲁迅先生,我选择,且只有一个合适的选择。

记得《我的名字叫红》的作者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忧伤的起始点是一个小孩透过布满水汽的窗户看外面所感受的情绪.现在我逐渐明白,忧伤的起始点不是某个孤独之人的忧伤,而是在外来信仰与文化的冲击下,整个城市里数百万人共有的阴暗情绪,我想说明的是整个城市的忧伤.

没有了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