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太后(1016-1079)宋仁宗皇后。即慈圣太后。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一作灵寿(今属河北省)人。曹彬孙女。景元年(公元1034年)册为皇后。英宗即位,尊为皇太新。性慈俭,重稼穑,常于禁苑中种谷养蚕。善飞白书。神宗立,尊为太皇太后。王安石推行新法,她竭力反对改革,称:“祖宗法度,不宜轻改。”主张罢王安石相,又反对神宗北取燕、蓟诸州。卒谥慈圣光宪。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山西汾阳)人,北宋大将。狄青出身贫寒,16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人京,窜名赤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冯京(1021年-1095年),字当世,宋代咸宁人,生于广西宜州。少年时随父母迁居藤州镡津(即现藤县),年轻时又迁江夏咸宁。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在鄂州乡试中举人第一名,仁宗皇元年(1049年),在汴京会试中贡士第一名,接着殿试中进士第一名,即三元及第,人称为冯三元。先后娶兵部郎中王丝之女王文淑,与富弼之女富若兰,成就“三魁天下儒,两娶相门女”的佳话。出知扬州及江宁(今江苏南京)、开封、太原三府,授翰林。
富弼(1004―1083)字彦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天圣八年(1030)以茂才异等科及第历知县签书河阳(孟州今河南孟县南)节度判官厅公事通判绛州(今山西新绛)郓州(今山东东平)召为开封府推官知谏院。英宗即位召为枢密使因足疾解职进封郑国公。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四年)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周敦颐(1017~1073)中国宋代(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晚年定居庐山莲花峰下,以家乡营道之水名“濂溪”命名堂前的小溪和书堂,故人称濂溪先生,元公是他的谥号。他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
苏轼(1037~1101)北宋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6岁。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嘉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汉族。北宋科学家、政治家。1岁时南迁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阳一代,后隐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带。仁宗嘉八年(公元1063年)进士。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