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皆为正史资料)
英宗赵曙:(1032-1067)原名宗实。后改名赵曙,太宗曾孙,濮王允让之子。仁宗无子,英宗幼年被任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宗宝。1050年为岳州团练使,后为秦州防御使。1062年立以为太子。英宗在位期间,任用旧臣韩琦,欧阳修等人,不想改革,但与辽国和西夏没有发生战争。1067年,病逝于宫中福宁殿。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晚年自号颍滨遗老。宋孝宗淳熙年间,追谥文定。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北宋嘉二年(1057年)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苏家父子三人,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人称“三苏”,苏辙则是“小苏”。作品有《栾城集》,包括《后集》、《三集》,共84卷。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阳村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正三品)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正二品)
韩琦:(1008―1075),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政治家、名将。出身世宦之家,父韩国华官至右谏议大夫。韩琦3岁父母去世,由诸兄扶养,“既长,能自立,有大志气。端重寡言,不好嬉弄。性纯一,无邪曲,学问过人”。英宗时期官至右仆射,封魏国公。(从一品)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死于宋哲宗元元年,享年68岁。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英宗时期任谏议大夫。(从四品)
高滔滔(1032年-1093年),为宋英宗皇后,宋神宗母亲,宋仁宗皇后曹氏是她的姨母。毫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人。她一向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信任保守派旧党的大官司马光。1085年,神宗病故,新登基的皇帝哲宗赵煦只有十岁,还是个小皇上。时高太后已是太皇太后,她奉神宗遗诏辅佐年幼的皇上,垂帘听政。高太后一执政,就开始任用司马光为宰相,将王安石的新法全部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