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险王乔迪-第五章 尼斯湖水怪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科幻小说>冒险王乔迪> 第五章 尼斯湖水怪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章 尼斯湖水怪(1 / 2)

“我还没有见过,并且每个人说的版本都不一样,有人说尼斯湖的水怪其实是蛇颈龙。”我问“他们为什么这样说,他们都有见过吗?”“尼斯湖位于英国苏格兰高原北部的大峡谷中。湖长39公里,宽2.4公里。面积并不大,却深平均深度达200米,最深处有293米。该湖终年不冻,两岸陡峭,树林茂密。湖北端有河流与北海相通。位于横贯苏格兰高地的大峡谷断层北端,是英国内陆最大的淡水湖。海拔52英尺,24英里长,一英里宽,对外唯一的联络水道是尼斯河。尼斯湖的湖水水温非常低,很不适合游泳,湖水充满了泥煤,使得能见度只有几英尺而已,而且水深很深,在1960年代,咸信有754英的深度。而在1969年的一次水底探测行动,宣称到达水深820英尺处,并且以声纳测得的最深深度是975英尺。在夏季,距离水面100英尺内的水温可达摄氏度12度,但是100英以下的水温却仍然保持在摄氏5.5度。所以一般的鱼类和水生动物都是生存在靠近水面的地方,直到1980年代,大家都相信在湖底并没有任何生物存在。但是在1981年的尼斯湖计划却在水深超过700英尺的地方,发现了北极嘉鱼(charr)的踪影,因此是否可能还有其他未知的生物生存在此.关于水怪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公元565年,爱尔兰传教士圣哥伦伯和他的仆人在湖中游泳,水怪突然向仆人袭来,多亏教士及时相救,仆人才游回岸上,保住性命,自此以后,十多个世纪里,有关水怪出现的消息多达一万多宗。但当时的们对此并不想念,认为不过是古代的传说或无稽之谈。直到1934年4月,伦敦医生威尔逊途经尼斯湖,正好发现水怪在湖中游动。威尔逊连忙用相机拍下了水怪的照片,照片虽不十分清晰,但还是明确的显出了水怪的特征:长长的脖子和扁小的头部,看上去完全不像任何一种的水生动物,而很像早七千多万年前灭绝的巨大爬行动物蛇颈龙。”“蛇颈龙不是七千多万年前灭绝的巨大爬行动物吗?”“我也这么认为,蛇颈龙都已经灭绝了几千万年,还说像蛇颈龙,那还不是无稽之谈。不过我还知道一个关于尼斯湖的真实事件,对于这个事件我还是比较相信的。”“这件事情是说在前几年有一个科学家在尼斯湖发现了一条被推上岸的死鳗鱼,一般的鳗鱼通常只会长到80厘米,而这条鳗鱼却出奇的大,长到了两米多。尼斯湖里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寻常的巨型海鳗?而又是谁杀死了它们?研究尼斯湖“水怪”已经29年的那位科学家立即想到:这一定与“水怪”有关联!为了及时捉住杀死巨型海鳗的真凶,5月2日,他紧急组织了船队,安置水下摄像机,并铺开大网,对尼斯湖进行了50个小时的地毯式搜索,然而一无所获。尼斯湖位于英国苏格兰北部高原的大峡谷中,长39公里,宽2.4公里,是个狭长的连接着北海的淡水湖泊。自公元6世纪以来,至少有一万条关于目击“水怪”的传闻。

为了揭开这个千古之谜,29年前,刚从英国伦敦大这海洋生物系的那位科学家就雄心勃勃地建立了“尼斯胡计划”实验室,并对尼斯湖进行了地质勘测。但他发现湖水中的泥炭含量极高,以至于水中的能见度只有两米。而且水温很低,想要潜入湖水一探究竟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令人吃惊的是,经过声纳测量,这个狭长的内陆淡水湖,竟然有两百多米深,湖底地形复杂,到处是深谷沟壑。即使是体形巨大的动物也很容易穿行其间,避过电子仪器的侦察。湖中鱼类繁多,“水怪”根本不必频繁地浮出水面觅食,而尼斯湖与海相通,“水怪”更是出入方便,来去版面上。

而这两条被湖水推上岸的死鳗鱼给那位科学家陷入僵局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虽然没有捉到“凶手”,但海鳗的尸体上总会留有蛛丝马迹。他立即回到实验室,翻查起尸体来。忽然,其中一条鳗鱼脑部那触目惊心的伤口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他发现了一小块不属于这条海鳗的硬碎骨。经过dna检测对比,这块碎骨是另一个动物的牙尖。显然,在搏斗中,“凶手”尖利的牙齿卡在海鳗的头骨里,拔出时牙尖折断并留在了海鳗的脑部。而出人意料的是,凶手正是它们的同类--海鳗!更令人惊愕的结论让整个“尼斯湖计划”实验室的工作人员都激动不已:从伤口撕裂程度以及伤口直径测量,杀死它们的家伙至少有着10米以上的身长。就是说,尼斯湖里生活着至少一条身长超过10米的巨型海鳗!而眼前这两条身长两米的海鳗,如果活着,也极有可能成长为10米长的大家伙!这些巨型鳗鱼是怎么长成的?它们是否就是传说中的“水怪”呢?

在冷冻保存好巨鳗尸体以备今后的研究后,那位科学家立即开始对尼斯湖内的活海鳗进行考察。海鳗生活在洲和非洲北部沿海地区,它们体长一般在0.5-1米之间,外形酷似海蛇,而与海蛇不同的是,它们长有短小的胸鳍和细长的背鳍。海鳗性情凶猛,贪食好斗,昼伏夜出,捕捞野生海鳗可不是件容易事。他向英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申请了捕捞令后,开始对尼斯湖的海鳗进行捕捞。足足两个月过去了,他只收获了十条个头正常的黑背银腹的成年海鳗。令人困惑的是,捕捞上来的海鳗竟然全部呈现雌性特征。那么雄性海鳗到哪儿去了呢?为了找到答案,那位科学家翻阅了大量关于海鳗的资料,其中一段内容引起了他的注意。“海鳗的性别是因环境而变化的,当食物不足的时候,大部分海鳗会就成雄性,反之食物充足时,大部分会变成雌性。”看来尼斯湖丰富的食物资源,让大部分海鳗都变成了雌性,所以他捕捞到的十条全是雌性海鳗。

科学家给这十条海鳗的腹部植入了电子芯片,然后将它们放回到尼斯湖中,以跟踪观察它们的行踪。一入湖水,这群狡猾的海鳗一下子就钻入混浊的湖水不见了踪迹,但无线电追踪仪却清晰地显示了这群海鳗的行迹,原来,受到惊吓的海鳗们钻入了湖底岩石的缝隙中,一动也不动。瑟恩博士不由得感慨:海鳗善于钻洞,而且在受到惊扰的时候会保持静止状态。即便是身长超过十米的巨型海鳗,如果躲在岩石的缝隙处一动不动,声纳仪也难以扫描到它的位置。

到了晚上,海鳗们出来觅食了。它们属于夜行性鱼类,在尼斯湖幽深的湖水中行动敏捷,捕食率极高。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它们就吃饱喝足,在湖水中闲地畅游起来。经过长达数月的观察,那位科学家惊讶地发现:海鳗在尼斯湖里简直就是小霸王,凶猛异常,没有天敌。

没过多久,他还发现发现,这十条海鳗中,有几条正向出海口的方向游去,开始了海鳗一生最后的阶段――降海洄游。为了探寻尼斯湖海鳗的在洄游方面的特点,他决定兵分两路,留下部分研究人员继续观察那条没有洄游的海鳗,而自己则带领剩余的研究人员,联系远洋船队,跟上了这九条海鳗。不久,一个现象引起了瑟恩博士的注意:九条海鳗全部失去了捕食动作,似乎有种冥冥的力量牵引着,让它们忘记饥饿,不顾一切地奋力向着大西洋对岸的美国伸罗里达方向游去。他不禁皱起了眉头:不进食就意味着死亡,何况还要经历漫长而艰苦的洄游旅程?但出人意料的是,海鳗精神十足,甚至在旅游过程中与同游的雄性海鳗调情,在碧蓝的海水中互相缠绕,嬉戏,完成交尾。

在海上悠游了大约六个月,海鳗终于低达了靠近美国伸罗里达州的百慕大藻海,每条海鳗都在这儿产下了700-1000万粒爱情的结晶。产卵后十天左右,追踪仪显示出海鳗们离散的行动迹象。打捞上来一看,瑟恩博士惋惜地叹了口:九条海鳗全部因劳累而衰竭死亡了。那么同游的雄性海鳗是否能顺利回到尼斯湖并成长为巨型海鳗呢?

雄性海鳗堪称最尽职的父亲。妻子死后,雄海鳗便守在受精卵旁寸步不离。通过架设的水下摄像机,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这些极具攻击性的雄海鳗会咬死一切侵犯自己孩子的敌人,但从来都不吃掉。

很快,小海鳗们在父亲们精心地照料下,全部孵化了出来,这些只有0.1克重的小东西看上去就像片透明的柳叶,还没有分化出鳍。那位科学家发现,它们正被浩瀚的洋流推动,快速向大洋彼岸的方向漂了过去。科学家们挥出几条,发现它们的体液几乎与海水的成分相同,正是这样,它们才能毫不费力地随着海水漂流。而与此同时,护送孩子们的雄海鳗的个数正在迅速减少,那位科学家连忙将死去的雄鳗打捞了上来进行解剖。结果令人震惊:死去的雄海鳗的胃已经萎缩成了一个极小的肉结,它们悲壮的父爱是以生命为代价的。

几个月后,雄海鳗全部死亡了。到此为止,科学家们这边的线索断了。他连忙联络留在尼斯湖的研究员,得知没有洄游的那条海食欲旺盛,生长迅速后,便放心地跟随着小海鳗们,随着海水的推动,慢慢向英国海岸线漂来。

没有父亲的庇护,小海鳗们的噩梦来临了。刚刚进入大西洋深海区域,一群凶猛的剑鱼突然出现在不海鳗们面前,只见剑鱼横冲直撞,大嘴一张便有数万条小海鳗命丧鱼腹,很快,无助的小海鳗只剩下不到一半的数量了。到大西洋中部的时候,经历过无数次劫难的小海鳗们已经所剩无几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