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入审美境界-二十、佛道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二十、佛道(1 / 2)

老庄体验了许多的变的状态,多次的变化让他们无所适从。生与死,胜与败,兴与衰,人与人,因与民,大与小……这一切历素变化莫测,让真正的智者也难以把握。老庄他们不是去研究由死到生,由败转用,由衰而兴,研究生死胜败中间的枢纽,从而把握它们,而是幻想一个永远不变的东西,让人紧执。于是道就产生了。严格的说,凡是有名字可以叫出来可以看见可以知觉的东西,都是一个变动的东西,也即是一个短暂的东西。这些东西让道家的老庄厌烦。因为这些东西是不符合他们的理想标准的。而他们的标准只能是与此相反,那使是一种无形无声无相无的东西。依老子的解释,它是袅袅无形,恍恍惚惚的,可以在静中感觉到,便不可以讲出来。就是这种感觉到的东西,也是变化不定的,心念稍有起伏,就会烟消动散。

这是他们讲的感觉中的道。

对于得道的人,他也是做了一番描述。这种人步履缓慢,身形放松,无思无虑,是一种在静坐中的状态。对于自然,道家干脆把自然界的一切规律全叫做道了。

这实际上是三种状态的道了。

分别是人道或道人,或感觉中的道,和知中的道。道家的功劳是让人澄清心念,减少欲念,尊从自然规律,但是一味地把对外部的感觉与对内部的感觉来代替压抑,因此道家的短处也是明显的,那就是错失时机,一步退让。他们不明白,人和自然比起来,时间太短,要与自然等、磨、耗时间,人远远不是他们的对手。

这样的人生观,也只能使人如同草木,春荣秋枯。

当在,在名利场时,用道家的态度和观点来处理,就显得很聪明了。东西再多,我们要的不过是吃饱。名声再大,我们需要的不过是几个知心的朋友。为什么为了这些并不太需要的东西,费尽人的一生的精力呢?

这时,以淡然的态度对待它们,是聪明的。

佛教。

佛教是知的极致,特别是在心理学方面。

佛教对世界的把握,是从感受到人世间的烦恼开始的。世俗的人,或为情所困,或为是非所扰,或为生长成坏所惊。而这些,从外部世界来说,固然有客观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因为心理素质的原因产生的。也就是说,更多的人,是因为自己的心灵出了问题,才感受到这一切的。于是佛教教人产生烦离心。这种对往昔的出离心,就是觉。佛,就是觉的意思,觉非即离,不断地离,促使他们形成了一种哲学,一种宗教,一种美学。最后接近一部分世界的本质。

禅是佛教中的一类。它的修养方法来得更直接,更明了。它要求人干脆远离人的意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心灵平静下来,而用一种静观的态度来对待世界上的一切。从积极的意义来说,它有效地平衡了人的心灵,使人与物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获得了一种审视美的机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