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入审美境界-第十章 慧眼中的禅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章 慧眼中的禅(2 / 2)

今从金刚上师开示,一刹那间,即认识此理,即如是住,勿执着,勿外驰,亦勿分别,今定前未定,自然而住,此为普贤王如来智慧无二之教。”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有一种高明的修行方法,叫做观心。观心不是观妄心,而是怎么样观到本心。

具体的方法是,当下观照自己现下的一念,不管它是是什么,以任运的态度观照此念,当此念消歇之时,即可以认识自己本来的样子。这里重要的是不能起心有意,只要我们不把全部注意聚集在这一念站,即所有的精力不在此一念上游移,不让我们的所有的感官、心思在神经系统之中摸拟这个对象,也不用联想的方式使这一念生枝发叶,越来越大,愈来愈复杂,也不要用“不要想”这个想法来驱除现前的这一念,等待他的澄清。

这时,我们就会平心静气地体验到显现的本心,它无有无,无方所,无分别,无色空,无是非,这本来具足清静、光明、智慧、快乐。

这里有两点比较重要:

一、怎么样才算是不着不纵呢?怎么才虎是不伏不收的任运呢?

先说着吧!着就是抓住不放的意思。我们只要有一点知觉,神经就会紧张起来,眼睛紧张地盯着,鼻子紧张地嗅着,全部精力集中于对象身上。此时的状态就是着。反之,注意力游移,脑子里产生无穷无尽的想法,形象,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新的想法激起更新的想法,注意力全部地集中在这些想法之上,这就是纵。能观照此物时,又观照彼物,注意力不集中在一个对象上,注意力能分配于所有对象上,这就是任运。当注意力不过份集中,就不会产生紧张,心情在此时就会愉快,让物自然而然地与感官相遇,这就是欣赏。没有轻松快乐的心境,没有人与物的相遇,欣赏便不会出现。乐生明,明生乐,一物二名而已。

纵是放的意思,也就是随心所欲,且用联想、想象使心念生成长大,更紧张更快地抓着对象。纵的主要特征是是主面的欲望促成联想、想象的生成长大。也叫境上生心。

收和伏比较容易。收是有意地不去想。伏是要铲除现在的一念。

真正的任运,即是不被对象束缚,也不抓住对象不放,更不以新的念头代替旧的念头,更不主观地努力促成念头的生成长大。不被对象的束缚,即不努力地专注于对角,也不离开对象。所谓不离不弃。

第二是如何观照。

观即心中有对象的形象称面。照,即注意力毫无偏向地射向四周,即心不被束缚的灵活自由状态。当然,也不能被离所束缚。

明了以上两点,我们就明了了意识的本质。为什么我们会坚决地抓住外物或心念不放,不是因为它们有什么能让我们坚执的本质,而是因为我们的把注意力不断地在对象和我们内部的知之间来回返照,因为时间很短,速度很快,所以它的摇摆我们自己感觉不到。给人一种物在头脑中反映是不变的假像。

如果说禅宗公案是用截断两头的方法使人归于中道,可是这种方法,对于思维简单的头脑来说,显得憋人难受,对于思维复杂的头脑来说,又会让他们执着于猜想中的所谓中道,因为聪明的人爱显聪明,愚笨的人干脆自弃不做了。因此,在以前,参禅多读经,这主要是为具有思慧的人而设。也就是为聪明人而专的法门。对于笨一点的人,干脆让他们从简单的事个去体悟。如吃饭就去洗碗。

顿法高明,可也不一定能楔入。如果不行,那么只有从渐法入门了。

其实参的意思,除了是进入,还有按次序的意思。禅是念念不堕虚妄的意思。两个字用在一起,就是说参禅要一点一点地证悟。即使你有了根本见,仍需要系统化这个根本见。座上得的,要座下再证,静中得的,动中再证,明了心的,要再证物空。佛佗说,须很多很多劫才能证悟根本,也就是这个意思。心念一生一死,如同一世,多少世才能证悟?只有无大小,内外不留一点污垢,才能称无碍,这样的境界不知要经过多少次反复才能够达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