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江河如饥似渴地读起来,由于心急,他几乎是一目十行。
读了近两个小时,太阳黯淡了,姚江河的双目也疲倦了,他收了书,心想:这部书,城里人是读不来的,因为他们缺少饥饿和艰辛的体验。然而,书中的主题,姚江河是把握不准的。
之后,他转了个方向,向小丘的那一面望去。那一面是山,山上是层层的农田。此时,一个农夫扶了犁耙,在农田里秋播,远远看去,也看得出那农夫的专注神情。一时间,姚江河不知道是外面的故事跑进了书中,还是书里的故事跑到了外面。他想起了在故乡真佛山下见到的情形。姚江河的母亲,也是一个农民,父亲故作清高,不理农事,耕犁锄耙,全靠母亲。母亲捧着每一粒种子,都像捧着命根根。
正在姚江河遐思迩想之际,那秋播的农夫放开歌喉,唱道:哎!远望青山两草稀呀,近看柏树长不齐呀,哦——山中树木有粗细,人有贤也有愚。
歌声浑厚,舒展,又如山一样嵯峨,野气之中透露出一种热辣辣的挚爱。
姚江河来了兴致,端坐静听——
耳听山歌唱得好,
摘片树叶来包到,
十字路口打开看,
飞的飞来跑的跑。
人生在世要学好,
人要参师井要淘,
井淘三道出清水,
人参三师武艺高。
人吃五谷长精神,
五谷杂粮地里生,
五谷不会平地长,
劳动才是命根根!
(bsp;哎嗨哟,乖乖吼——
劳动才是命根根!
姚江河听得入迷。他以前认为山歌只有偏远山区的“下里巴人”才会唱的,没想到在这通州城的近郊,也可以听到在老家才可以听到的歌谣!
当农夫连续数遍重唱最后一句的时候,姚江河心头一颤,眼前豁然开朗:劳动才是命根根,不就是手中这部小说的主题吗?
他掏出笔来,在书的空页处激情满怀地写道:“人世间,劳动最光荣!如果我上大学,也像某些‘天之骄子’一样高呼六十分万岁,那么,从我跨进大学校门的第一天,我就标志着我理想的旗帜已经倒下!劳动吧!像农夫一样,劳动不仅使你成功,还会清洗你的灵魂……”几年来,他就靠这一段笔记滋养着,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四年的大学学业。
遗憾的是,毕业之后,他的那本《黄河》杂志丢失了,那一段话,便也在心中淡忘了。要不是妻子顾莲,他无法想象自己的一生将会平庸到何等地步!
在这万物还在慷睡的清晨,姚江河再一次跨过那古老的石桥,信步登上土丘。士丘依然,只是那些被太阳晒成硬壳的青苔,被昨夜的大雨不知冲测到哪里去了。干干净净的石盆上,是润润的湿。
姚江河站立土丘之上,在内心里呼唤着大学时候的豪情。之后,他走到自己曾读过《平凡的世界》的地方,竟然有一种热烈的力量,从地底升上来,灌入他的脚心。“归来吧,魂兮!”姚江河喃喃地说。他所呼唤的“魂”,便是那一份信仰,那一份精神支柱。
四山还在静穆,通州城里已有散淡的车声人语了。
天色已经明亮起来。
姚江河像找回了一件重要的宝物,满意地加快步伐,回了校园。
桃江河并不想从原路返回宿舍,在错落的教师宿舍地带,他向左前方斜插去。路是少有人走的小路,灌木丛生,一眼望去,是清亮亮的绿色走廊。依恋在叶片枝条上的雨水并没有掉下来,见翩翩少年从此经过,都迫不及待地跳到他裤腿上来了。
前面是一个标准的足球常足球场的周围,用锯木粉铺设了四百米的环形跑道。此时,球场上虽有遍布的积水,可打拳踢腿跑步的人让空荡的场地充满了无限生机。看台上,远远近近坐着晨读的人。他们有的读古文,有的读散文,更多的是在读英语。姚江河的心扑扑地跳腾起来——这不就是我的大学吗?
当他正激动不已的时候,一个人从后面拍了拍他的肩膀,把姚江河吓了一跳。回过头去一看,原来是中文系三年级的一个男生,他们彼此认识的。
“我好痛苦噢!”那男生哭丧着脸说。
“为啥?”
“还为啥?不就是这鬼东西么!”男生扬了扬手中的《古代文逊》。
姚江河笑了笑,正想说什么,那男生却抢先絮絮叨叨地说了起来:“我们那老师古板得要死,都啥年代了,他还用他那老一套教书!两千多字的《离骚》,硬要我们背,并说期末考试肯定要考,不是整死人么!屈原师傅也是,自己写起顺乎,还名传千古,可把我们害苦了!”
姚江河心里很不愉快,开始想对他说的话也就不说了。
“喂,江河,你们当年背不背?”
姚江河点点头。
男生有些沮丧:“真是要背么……到底考不考呢?”
姚江河又点点头。
“我不相信全都考,肯定是选一个段落或几句话来默写,你们当年考的哪些?”
“我忘了。”姚江河冷冷地说。
那男生没了兴致,长长地“唉”了一声,就像赶任务似的兀自念道:“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并从姚江河身边走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