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1.结婚(1 / 2)

士结婚了。是我在医院看到的第一个新娘。是我长大成人后第一次感受结婚这件事。

70年代的军人婚礼很简陋。没有请客送礼,没有婚纱,连时髦的新衣服都没有,军人嘛。俩人领了结婚证后,各穿上一身新军装,每人胸前戴了一朵小红花,就是结婚了。他们到部队营房科申请到了一间平房,搞到一张双人床和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把被褥衣服和自己杂七杂八的个人用品放进去,就成了新房。

当然,同事朋友们的贺礼还是有的。我们大家凑份子,买了脸盆毛巾,暖水瓶等等上面都用大红纸写上喜字。一群人嘻嘻哈哈热热闹闹地送到新房去。

床上用品都是新娘家里的,新郎买了一块上海牌手表送给新娘,是那种女士表,很小巧的。我们都凑上去看。新娘不无骄傲地伸出雪白的手腕,让我们欣赏。那感觉,就像现在新郎给新娘买了多少克拉的大钻戒一样。

新郎还买了一辆永久牌的加重自行车,崭新的黑色大梁和车身,雪白闪亮的钢圈,还是锰钢的呢。把很多人都羡慕死了,尤其是那些男医生男护士们。就像眼下80后买了一辆别克或者帕萨特轿车。

那时候,结婚的房子,除了农村是私宅外,城里都是公房。结婚时的所谓私有财产,流行的是“三转一响一喀嚓”。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谓之“三转”,因为都是能转动的。“一响”是指收音机,能发出音响嘛。“一喀嚓”当然是指照相机啦,这是从照相时发出的声音来形容的。一般地,手表和自行车是必备的。照相机就不一定了,根据各自经济条件决定买不买。收音机和照相机更是这样。相机是很少有人买的。

我们在新房里看到了收音机和照相机,唯独没有缝纫机。可能他们觉得自己做衣服是比较麻烦的事吧。

新郎是飞行员,自然是特殊人群,是高收入者。我们看到,他的战友们送的礼物比较高档,有全毛的毛毯,昂贵的西洋油画,还有一只新颖的晶体管收音机。据说,照相机是新郎自己买的。当时有那种“120”的相机已经很奢侈了。

桌子上放满了瓜子糖果和花生红枣。大家高高兴兴地吃着说着。有人建议新郎新娘谈谈恋爱经过。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那个年代,只要是正式的发言,总要用毛主席语录作为开场白。“我和小刘吧,是经过同志们的帮助,结合在一块的。”高大英俊的新郎有些腼腆地说。

“哈,恐怕不是同志们帮助吧?是自由恋爱的哦。”老齐在下面悄悄地说。

刘护士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是发自内心的甜蜜。

“是女追男哦。”老齐又憋不住说:“要不是蓝茹自动退出,今晚的新娘就不一定是谁喽。”

“你小声点吧。”我忍不住说:“没人把你当哑巴卖了。”

我看了看周围,蓝茹真的是没有到场祝贺。好像她那晚没有值班。不知她是有事还是故意躲着不去。

有人开始捉弄新郎和新娘,一定坚持让他们同时去咬一个苹果。那个苹果被拴用一根线绳拴住,挑在一根小棍子上。有人站在椅子上,把它高高地举起。

新郎个子较高,要低下头去咬。新娘则要掂起脚尖才能够到那只红苹果。苹果在空中晃晃悠悠,飘来飘去,两个新人就张着嘴,围着苹果跑来跑去,那个样子很好玩的。大家看得兴致勃勃乐此不疲,有人拍手鼓起了掌。

最后,新郎不得不抱住了新娘,俩人才得以把那只苹果共同咬在嘴里。

哗!一阵热烈鼓掌,间或夹着“好……!太棒了!”的叫好声。

闹新房结束了。我们三三两两地散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