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学雷锋活动。
我们争先恐后做好事不留名,心里乐滋滋地,充满了自豪神圣感。。
1床来了个从东北到西北探望儿子的八十岁老太太。床头卡上的名字是“吴郑氏”。可见她连个正经的名字都没有:夫家姓吴,娘家姓郑。因为本身就有心脏病,加上高原反应,一入院就高烧昏迷,大小便都在床上。
那天轮我上小夜班。
老太太整个瘦弱不堪,脸上的皱纹像黄土高坡的梯田,灰白的头发如秋天荒野中的枯草。她还缠着一双三寸金莲小脚,放在地下的尖头小鞋,看上去好似博物馆里的文物。她吸着氧气,吊着盐水。医嘱上的安排密密麻麻写满了一整页。
我刚一凑近她,就闻到一股浓烈的臭味——老太太大便了!
我忍着臭气,把当时的医嘱迅速做完,然后给她擦洗换衣。氧气管和输液瓶限制了她的行动。我想给她翻个身都极其困难。我就一点一点慢慢地擦,用了半个小时,才终于给她清理干净,换上了病员服。
她的棉裤是那种农村老人自己做的,臃肿又肥厚。我到值班室找了把刷子,倒上开水,忍着臭气,跑到卫生间沾着洗衣粉使劲刷了好久,才把那股臭味清除干净。幸好有暖气,我把她的大棉裤烤在暖气片上。
不久后,老太太病愈出院。
那一次,护士长在晨会上表扬了默默为病人服务的几位“好同志”,有放弃休息参加值班的,有主动为病人跑腿办事的,其中也提到了不怕脏,为老人洗衣的事,说是病人家属很感激,送了一面锦旗。我想起雷锋做了好事不留名,自己现在也成了“雷锋”中的一员了,心里美滋滋地,像吃了蜜糖一样甜。
中秋节到了。我们每人分到了四只月饼,四只苹果。那时节的月饼,里面的馅就是红糖豆沙加上硬撅撅的“青红丝”,一年里能吃到一次已经很幸运。苹果是医院果园里种的,有点青涩泛酸,那会儿已经是很难得的水果。
虽说医院食堂也做了月饼,但还是没有外面糕点铺里买的好吃。
我望着这些中秋节的“美食”,嘴里的口水漫上来。
可是,一个声音告诉我:要像雷锋那样,为他人着想——重病人更需要这些!
《雷锋》电影中,雷锋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厚袜子,把自己好不容易积攒的200元钱捐给人民公社的感人镜头,在我脑子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我咽下了口水。决定把美味送给病人。
我来到15床,一个严重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年仅20岁的四川兵。因为长年累月在冰雪严寒中站岗放哨训练,他不幸得了这种治不好的病。他全身关节肿胀变大,卧床已经一年多了,整个人瘦得皮包骨头——他太可怜了!
为了不让远在四川农村的家人担心,他一直编谎,让我替他写信给父母,说他在部队一切都好,让家人勿念。
看到我来了,15床——小刘,挣扎着欠了欠身子,脸上露出少有的微笑。
我把两只月饼和两只苹果放在他的床头柜上,哄他说:“这是科里(院里已经发过)给重病人发的中秋慰问品。”
“不是发过了吗?”他看看桌上,那里已经有了一些礼品。
“那是院里的,这是科里发的。”
小刘笑着看了一眼东西,操着四川话说:“谢谢你,江护士。”他的脸很瘦,似乎就只靠一张脸皮拉扯着骨头,眼睛大得出奇,那种大而亮的眼神里,总有一种悲伤漫出来,让我的心收紧。
我给他掰了半块月饼,喂他吃了几口,喝了点水。
“麻烦你,江护士,再帮我写封家信吧。”他用颤抖的声音说。
“好。”我从他的床头柜里拿出信纸。
“你告诉我家里,我现在很好。把我积攒的100元津贴寄给他们。我母亲生病需要钱。”
“好的。”我认真地替他写好家书,把他的100元钱收好。
我准备起身离去时,他忽然又叫住了我,欲言又止的样子。
“还有什么事?”
“你能不能帮我跟周医生说一下,我的中药里有麝香的成分,那个将来怕生不了娃儿。”他断断续续地诉说着。
我终于反应过来:他是说麝香会影响他将来的生育!他已经病入膏肓了,能不能站起来,能存活多久都是问题,可他还在想着生育的事!真见鬼!对了,他曾告诉我他父亲是个江湖郎中,难怪他对中医有所了解。
可怜的人啊。
48床的胖大妈,看我带着月饼和苹果来看她,高兴得合不拢嘴。她拉着我的手,说着山西话:“这个挨千刀的,中秋节都不来看我!白白养活了他!闺女,你的心眼真好!你要是我孙女,那该有多好嘛!”
胖大妈的儿子是个团长。可媳妇不待见她,整天为了她跟丈夫闹别扭。这不,生了病往医院一送,半个月了都不来看望一趟。老太太整天哭天抹泪的。
胖大妈是“三高”,血压血糖血脂都高,引起脑溢血中风。治疗后好转了,但身体行动还是不利索,恐怕得终生坐轮椅,需要人照料生活。
“这个挨千刀的”我走出了病房,身后仍然传来胖大妈的咒骂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