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6章(1 / 2)

峨眉山之外设置布道场。从此峨眉茶道正式转由佛家以外的俗人建立起了分支。1940到1949间,中国佛教的前景难以定夺,多数僧众处于观望国事,无心修习佛法,修茶道就更不用提了。直到1968年,白龙寺高僧演哲大师因生性好茶,自接手峨眉茶道的主持事务后,更是总在空闲之余研修峨眉茶道,广为交友授徒,俗家弟子有宽明、宽治、宽义、宽云、宽海等等,后多为茶道中高手。以至于因这些茶道中人再次授徒,并有了当前我国大名鼎鼎的峨眉茶道名师宏尘、宏玄、宏德、宏静等人问世。在峨眉山佛门中的宽灵法师、宏山大师都是演哲培养的习茶高手。

随着时间的近程和历史的久远,加之历代僧人、居士对峨眉茶道以及《茶之缘》这组动态茶道的观点不一,因而在漫长的历史里也就出现了多重样本的茶法形式,纯粹的峨眉茶道茶法和演绎多有不太统一的一面。由演哲大师带领我宽轻在峨眉山山上山下的各大藏经阁和实地溯古推今,寻幽访秘。在前贤的基础上发掘出更为系统的一组峨眉茶道(表演性),即峨眉禅茶、太极茶道、儒学茶艺、空中书法、道家茶道、龙凤茶艺六大篇章和问茶三式、茶缘十三式、龙凤十三式、日月三十三式、飞仙四十四式、朝圣五十五式、圣景六十六式、天地七十七式、太平八十八式、同宗九十九式、盛世一百零八,一共十一组。同时,又在演有和尚的《生录》年历上增补了三名峨眉茶道的传人名单。

随之演哲大师将峨眉茶道提升一总冠名“峨眉派”来一统峨眉茶道中的各种茶法。并亲笔提写“峨眉茶道”和“峨眉派”两块牌匾,作为传承惟一标识。

、习凡尘而助众物

峨眉派的茶道精神应分为三个时期来列出:

第一个时期为昌福禅师创立的参禅悟道习茶法时期,昌福禅师在《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中明确提出峨眉茶道精神是“智”,他在律书开篇律言中讲道:“茶全禅性,禅全茶德。理究三通、四才、五天、六地、七人、八悟。学人得失均同,则无何。得上苑之风,落上东之水,取下仪之器,集下沉之礼,再无何。学苍生而爱苍天,习凡尘而助众物,明无何。人水合一,学人初道;人茶合一,学人能道;人壶合一,学人会道;天人合一,学人明道。”,这种概述表明昌福为峨眉茶道首先提出了好学之人为道的基本原理。

接着昌福禅师又在分律立法一中讲道:“初为水,晨练一草。次为茶,晨练一劳。三为壶,晨练一事。四为人,晨练一了。序式一:问茶,通虚则悟,也道。序式二:静寂,清戒则还,也道。序式三:焚香,忘心则入,也道。序式四:鸣乐,凡尘则去,也道。序式五:涤壶,冥思则为,也道。”这一节为参禅悟道明确了首要的标准茶法思路。

在分律立法二里,昌福禅师十巧妙地将修法之人的各种心态摆出,便于洗净身心,他讲道:“气,生气不生,则动。神,来神不解,则问。韵,承韵不着,则补。定,世定不平,则安。

分律立法三为昌福禅对峨眉茶道精神集中体现地方:“智生于智,法式曰:智中大智还有智。智长于智。法式曰:智育成智再积智。智功于智。法式曰:智多养智放还智。智传于智。法式曰:智能哺智化众智。

在《峨眉茶道宗法清律》的最后一章的第六节里,昌福禅师将世间万物的性格包罗其中,表达茶道始于人道,还原于人道,他讲道:“修及人物,厚人。修及草木,厚天。修及凡心,厚世。人有道,法有道。茶法,静佛静清也,还道乃人终。茶中品,人清静,参禅悟,千古文。”

昌福禅师创立的《峨眉茶道宗法清律》精神在佛门中广为使用,得法者很多。其人水合一、人茶合一、人壶合一、天人合一的四大茶品、茶人、茶道、茶事理念,揽天地山水、人文性情于一体。昌福禅师说:“得上苑之风,落上东之水,取下仪之器,集下沉之礼”,这应该是茶道的最高法境。有“合天地而惟一,成佛者之灵光”的特征。从这一观点上看,昌福禅师对茶道理解是大气而又现实的,只有得天地人和,才有格律谈茶道,这个本位的法理都没有,谈茶可能就是一种小器。

再则,用昌福的观点来看,要求别人怎么处事为人,不是茶道讲的,教人怎样用茶也不是茶道讲的,评述自己静心也不是茶道所要表达得全面的,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八个字让多少人学到老死都没有学通,那么茶道应为什么理念呢?昌福禅师说:学苍天而爱苍生,习凡尘而助众物。这里说到“学苍天”和“习凡尘”其意重在包罗万象,所以昌福禅师在其宗法立五里指出:“习茶,大庸者不能,大学者则为之”,按他的意思应理解为:茶道,不是谁都能学,也不是谁都能做到,好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样,不是用来做摆设好奇,不是喊出来标榜自己用的。

、群英共舞而至尊

昌福禅师在借鉴原峨眉山道家学派的观点上,更深度地将天视为诚,将人视为明,“因诚则明,因明则智”,这正好是的道文化的经脉之一。在总结和综合当时中国各家学派的文化精神基础上,将峨眉茶道的精神立足于——智。这符合破除唐朝大量的道教神学——玄。

第二个时期的峨眉茶道精神应为果德和尚时期,果德和尚提出了动态的茶道精神,更易于修习和传承。果德和尚在《茶之缘》一书中强调:“精神之道,贵于行,伤于停。动为武形,停为静始。有形为下,载形为上。茶法无动无形,载之难却。”果德和尚虽没有直接标明他这一时期峨眉茶道精神,但我们多少能分清他是提倡以动载形,才能达到静坐参禅的境界,如形都没有了,何来静心悟道的思想。其实,昌福禅师也提出了形的重要性,只是没有这么明确。那么果德和尚的峨眉茶道精神应该是“造型”。

第三个时期的峨眉茶道精神是演哲大师时期,拥有书法绘画大师称号的演哲,对于茶道美学更是有相当的发言权,他说:“峨眉茶道,一年系日风彩,二年武艺夸张,三年舞蹈柔美,四年美术视野,五年茶叶气息,六年书法神韵,七年众生亲切。”演哲为当代高僧,他理解的茶道精神体现在唯美方面很是突出。他对我这个新的的接班人提出:“峨眉茶道要发展成绿色的、健康的、生态的、传统的、专业的、艺术的和有身份色彩的队伍。最终达到一门个性鲜明而又独具匠心的茶道流派。”

演哲大师曾问他的茶友:“揽尽三千佳茗,谁解个中真味?”茶友无言以答。后来演哲大师在修正《峨眉茶道宗法清律》时,将自己一生的品茶心得补了进去,他说:“古往今来,因茶生道而多能;因茶生佛而多善;因茶生心而多缘。正所谓静心者——智、平心者——德、修心者——才、养心者——健、问心者——达。”这是演哲大师对茶与人之间的悟语。他还在《茶之缘》一书中写入了“问茶与上与中与下,共聚一统时隐时现,忘家什、淡衣帛,出形入境,问得三春满人间。”的品茶哲理。他提出的茶道精神为:智、德、才、健、达五元素。而我,则更乐意将峨眉茶道的“造型”精神改为现代语言:“峨眉茶道表演艺术,讲求法度严谨,手眼一气呵成,形神一脉相通,表演以形影相随为第一境界;以得心应手为第二境界;以得意忘形为第三境界。观者需心平气和、意无杂念、屏声静气、调和呼吸,于一招一式中体悟行云流水的杯中谒语,表演以配合精巧而至上,以动作连惯而至心,以群英共舞而至尊。”

经我反复研究,放弃当今多数茶道学者们提出的“和、清、静、寂”等等不太现实的现代人生活方式茶道精神要求。列出峨眉茶道精神就是“智、美”,不以传统认识为标准定论。

前贤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列智和形为□□精神,说明是有远见的。

为人提供智慧或美感就足够了,不必要求境界太高,那是容易出现曲高和寡的结局。

、杀气腾腾

这在峨眉山,我自然就很关心曹峰提练出来的峨眉禅茶。

好多都不看了,就翻禅茶来看。

没成想,这里面还有茶道手操,静心操以及诵读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