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县的官吏职位设立,基本参照明朝,只是稍微改动、简化一些,如县官有知县、县丞、县尉和主薄和教谕五位正官,知县为正七品,县丞为从七品,县尉为正八品,主薄和教谕为从八品,其中县尉为明朝所没有,张文秀设立此职位是要加强军事控制,县学教谕由明朝不入流的无品小官提升为从八品,主要是张文秀要加强民众教育的一个暗示,以吸引本地的读书人。
至于其余杂官,能裁就裁。听肖宏满说,明朝一个县的杂官还真不少。除了知县、县丞、主薄、典史四位正官外,其余全是杂官:有县学,设教谕一名,训导两名;有巡检司,巡检和副巡检各一名;驿站,驿丞一名;税课司,大使一人;仓、库,仓大使和副使各一人,库大使一人;递运所,大使一名,掌运递粮物;批验所,大使副使各一名,掌验茶引、盐引;江河湖泊,所官、闸官、坝官各一名,掌鱼课蓄泄;铁冶所,大使副使各一名;医学,训科一人,掌管惠民药局;阴阳学,训术一人,掌报时;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当然,并不是每个县都设立所有的杂官,只有县学、仓、库、医学和阴阳学是必须设立的,其余杂官根据各县的实际情况而定。这些杂官的品级基本不入流,俸禄也是少得可怜,有的甚至没有俸禄。
真是想不到啊,以前以为古代的县政府组织很简单,却没想到朱元璋设立的组织这么严密,各个方面都想到了。看来贫民出身的朱元璋真是体谅老百姓啊,不但设立什么惠民药局,还设立各种预备仓(赈济)、养济院(既收养孤老的养老院)等等。
只是可惜,朱元璋的不肖子孙和文武官员并没有把好东西坚持下来,象什么济民的仓、院、惠民药局都纷纷废弃,最典型的就是驿站的裁撤,导致李自成失业后造反,推翻大明王朝。
由于以前建昌五卫和黎州并不是民政系统,所以并没有这些杂官。张文秀也就把大部分杂官职位放入吏员的范围内。
民政系统基本安排好了,现在就是自己抚南王府的官员任命了。其实自己这个抚南王也不太需要什么官员,因为自己就单身一人。现在的王府官员的职责也就是作为飞虎军的总部来发号施令。张文秀任命潘冶文为抚南王王府长史,王府的各个官吏选拔都由他负责,他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飞虎军的后勤,并管理飞虎军内的文人。
官员有这么多,俸禄也就需要制定一个标准了。按照明朝的俸禄标准,肯定是不行的。一开始朱元璋给官员俸禄都是发米的,如七品知县每月俸禄是领米七石五。到了明朝后期,俸禄都折算成银子,如果按照平常年景正常折算,每石米价值半两银子,知县年薪四十二两,也还凑合。但是,朝廷给七品知县的工资一年只有不到三十两,四品知府也只有六十两银子,实在太少,难怪官员不但贪污,还名正言顺的加派赋税收入自己囊中。
由于自己现在手下最高的官员是知府,正四品;其次就是潘冶文任职的王府长史、建昌府同知,都是正五品;再次就是黎州知州、建昌府通判,都是正六品,然后就是七到九品。所以能把官员俸禄的标准定地高一些。所有官吏的俸禄全部用银两发,以后用银元(张文秀马上自己铸造银币),每月月底发俸。
正四品每月四十两(这样他一年最起码有四百八十两银子,是明朝知府不计灰色收入六十两的八倍),从四品每月三十五两,正五品每月三十两,依次递减,正七品十两,从七品九两,正八品八两,从八品七两,正九品六两,从九品五两。另外,比较重要的吏员每个月也能挣一二两银子。
由于现在七品以上的官职没有几个,基本都是大量七八九品的基层县乡一级的官员,故俸禄花不了多少银子。虽然如此,比明朝官员吏员工资还是高出了不少,应该能吸引不少本地的读书人来进入各级政府,为大西飞虎军效力。
就在张文秀指挥各级州县乡镇政府成立,推行保甲法,并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然后给农民发放马铃薯种子的时候,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传来急报,敌人入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