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现在的建昌五卫,基本上是一年一季粮食,主要是小麦,也有少量的水稻。这样不行,自己问了一下,在这里稻麦两熟完全可以,以前没有一年两熟就是因为水利不修,水田太少。看来四川行都司的行政能力实在太差,这里有打冲河还有其他很多河流,水网密布,却没怎么修水利来灌溉农田,实在是失职啊。要知道在以后,这里安宁河谷平原可是川西南粮仓啊,粮食产量仅次于有都江堰灌溉的成都平原。建设川西南粮仓,就从我张文秀开始吧。
其实,建南地区最适合种植马铃薯的地方就是独立罗倮人地区,也就是建昌东面的生活在大凉山山区上的不服从明朝号令的彝族人。根据黄甲苗的估计,生活在大凉山山区的罗倮人大约有三十来万,本来他们从理论上都是属于罗倮人最大的土司------建昌卫指挥使司指挥使安氏家族统治。
安氏下面还有大大小小的受明朝册封的土司,他们是凉山地区罗倮人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兹莫。兹莫下面是诺合,诺合一开始是兹莫的武士,也是土司家的庶支小族,专门负责战斗,后来慢慢壮大,毕竟有“枪杆子”嘛,他们最强调本民族的血统,也属于统治阶层,现在诺合势力大增,已经开始驱逐土司了。但诺合由于没有中央朝廷的册封,底气不足,各个诺合家族也是相互械斗不断,相互争夺对方的人口和土地。
在罗倮人中被统治阶级有曲诺、阿加和呷西,曲诺是自耕农,有比较大的人身自由,对诺合有一定的义务,必要时要参加诺合组织的战斗,此阶层人数最多。阿加和呷西是奴隶,基本没有人身自由,其中很多都是从汉地掳掠来的汉人。
现在,大凉山一片混乱,土司势力急剧衰退,已经从凉山腹地被诺合赶到边缘地带了,而最大的土司现任建昌卫指挥使司指挥使安禄祈已经是个光杆司令了,带着族人在建昌城内混日子,在张文秀进城的时候跟官吏乡绅一起迎降。
而诺合基本以家族为单位,各个诺合时而联合,一起把土司赶走;时而互相火拼,抢夺对方的人口和土地,甚至把对方诺合完全消灭,战败的诺合要么死亡,要么成了战胜诺合的奴隶。这简直是彝族版本的战国嘛。
既然凉山这么混乱,张文秀就可以乘机浑水摸鱼,册封比较听话的诺合为小土司,应该能换得他们的效命,然后教他们种植马铃薯,在凉山腹地推广马铃薯,一方面笼络罗倮人,毕竟马铃薯是高产量作物,是他们种植荞麦产量的好几倍,他们产量提高了自己也能多收点赋税嘛;另一方面为自己增加补充兵员的好地方,张文秀可是十分眼馋这些还没怎么开化作战不怕死的罗倮兵。
另外,在越西卫以东,大凉山以北,大渡河以南地区,也是罗倮人聚居的地方。明初设立马湖土知府,下辖土知府同知、泥溪、平夷、蛮夷、沐川四个长官司,均世袭。后来土知府安鳌叛乱,平定,弘治九年改土归流。但那次改土归流并不彻底,因为明朝政府并不能完全控制马湖府这蛮夷之地,虽然处死了安鳌,却还任命他的儿子为巡检,只是知府由世袭变成流官,其余同知、四家长官司都还是世袭不变,故明朝在马湖的势力并不大,勉强维持。
由于马湖府面积较大,明朝控制不力,四个长官司和各个罗倮人头目底下的罗倮兵不少,战斗力比较强,并且这些罗倮人是熟番,也就是说他们跟汉人交流比较多,对汉人并不抵触,而大凉山上的生番罗倮人基本与汉人不相往来(他们跟汉人交往的形式就是战争,抢人为奴)。如果把马湖府收入自己帐下,既是张文秀补充兵员的好地方,还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推广农作物。
这些都是黄甲苗分析的,他建议张文秀先把马湖府纳入飞虎军的势力范围,因为马湖府在大渡河和岷江以南,现在张献忠还没有收抚,如果张文秀先下手为强,老张也是鞭长莫及,再说了,老张也不一定能看得上马湖,因为是蛮夷之地,民穷地贫,没什么油水,而且还不能直接统治。
有道理,于是张文秀上书张献忠,说自己已经基本平定黎雅、建南,明朝宗室进士朱奉伊被擒,现在押往成都。并请朝廷派人来雅州赴任,治理地方。而建南五卫和黎州,请改为建昌府,张文秀亲自兼任知府,以震慑地方和西番、罗倮,抵御云南沐天波可能的袭击。另外,由于马湖府靠近建昌,治下夷人多汉人少,前明在此根基不稳,张文秀也自请亲自去招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