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一切都朝着大西好的方面发展,因为在武昌大西军还是受到欢迎的,穷人受到赈济,普通小乡绅没有受到冲击,还能免三年钱粮,能反对大西的顽固乡绅和楚府宗人被被砍了。所以现在大家都比较拥护大西的,毕竟张文秀也认为张献忠对于巩固政权所做的还是比较高明的,并没有史书上那样象发神经病一样大势杀戮,那个什么《绥寇纪略》上污蔑张献忠攻下武昌后就“男子十五以上二十以下录为兵,余连项就戮,贼持刀者腕为脱,乃佯开汉阳门纵之去,门逼水,人嚣呼蹈籍,铁骑围而蹙之江中,自鹦鹉洲达于道士,浮蚁动,水几不流逾月,人脂厚累寸,鱼鳖不可食”。
《绥寇纪略》的作者吴伟业也不是什么好鸟,好象是复社出生(又是复社),明末进士,第一批投降鞑子的,他对历史的态度从那首《圆圆曲》就可以看出,冲冠一怒为红颜,轻巧的替吴三桂做汉奸找了个借口,如同他自己的借口“我本想死,但我老母不让我死,忠孝难两全”一样。
这些投降满清的文人最痛恨“流贼”李自成和张献忠,对他们大势污蔑,什么脏水都往他们身上泼,如他们及其弟子编修的被二十一世纪笑称为架空历史小说的《明史》就说张献忠在四川“杀男女六万万有奇”,六亿人,应该在十七世纪全球人口恐怕也不到这个数目,看来张献忠功力太大,都杀到外星球去了。
不过相比李自成,张献忠名声的确不太好,应该在四川确实杀了不少人,毕竟当时他看到自己建立起来的帝国分崩离析,绝望之余凶性大发也不是不可能的。现在张文秀经过大半年的观察,张献忠确实有些凶残,跟隐忍的李自成相比,老张可能更容易表露自己的本性。不过现在,张献忠显然很珍惜这个得之不易的根据地,基本上能听谋士的意见,大行仁义之举。
周文江匆忙从麻城赶来参加大西立国大典,回报很丰厚,得了个兵部尚书的缺,但张献忠命他回麻城帮汤志防守。现在,他来向张文秀辞行来了。张文秀让他带一封信给赵平,让他带队马上赶到武昌来。另外,张文秀跟周文江开诚布公,让他如果守不住麻城就向马士英投降,但一定要把汤志给自己保存下来,最好让汤志到湖南来找自己。周文江一开始还以为张文秀是试探他,说自己不可能背叛大西和张文秀的。张文秀只好把武昌面临李自成和左良玉的双重压迫,还有麻城有来自马士英的压力,情况并不容乐观。投降马士英可以保存实力,并不是背叛自己,自己以后还会回来的,到时候再为自己立功。并且告戒如果鞑子打进麻城,如果拼不不过,可以到山上打游击,保存实力等自己。张文秀对周文江说自己很相信你,所以才让他当时给马士英回信,由于信任你,所以才让去做卧底啊。
看着周文江半信半疑的走了,张文秀有一种一拳打到空气的感觉。作为穿越者,知道历史,却不能说出来,只能胡扯。周文江在历史上怎么样了,是真的投降马士英还是被明军给砍了,自己还真不知道,但张献忠守不住江北之地是事实,周文江的命运基本只有这两种了。
不过周文江确实是个人才,如果被马士英给杀了,也太可惜了。就算他是真心投降大明,也没什么的,只要不投降满清就行,毕竟张文秀是要联明抗清的,确切的说是想扶明抗清,以我为主。当然,如果周文江他胆敢以自己留在麻城的赵平大队作为投降明军的“礼物”,那就是自找死路,因为自己早就交代赵平注意周文江,而且前几天自己就派人去召他回来,再说周文江也没什么兵力。
另外,汤志也是个不错的战将,所以自己也想尽量保存他,希望他吉人自有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