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明-第九节 文化军队(求推荐、收藏)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历史军事>西明> 第九节 文化军队(求推荐、收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节 文化军队(求推荐、收藏)(1 / 2)

每月五钱银子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不到三天工夫,五个大队长超额完成任务,为张文秀招到了四千九百多人,,都是一些憨厚老实的农家子弟。这比原计划都出了好几百人,有点麻烦,这个大队中队小队的编制最好不能打乱,还是按原计划把战斗队伍扩编成4500人。至于剩下的400多人加上原来四十多个俘虏,要把他们训练成鼓手、旗手、炊事兵、工兵、医务兵、探马、军需官、军法官、参谋和爆破兵等等。

工兵需要有点木匠泥瓦匠功底,医务兵需要郎中来培训一下,军需官、军法官和参谋都需要一点文化,爆破兵最为张文秀看重,爆破兵以后可以转变成炮兵,有点文化的矿工最合适练成爆破兵和炮兵,历史上孔有德的矿工部队火器非常厉害,还有在太平天国前期,萧朝贵的矿工部队挖地道攻城也非常强悍的。

不过,现在没条件来实现这么多兵种了,要到几个月后到武昌才能完善起来,那先让这四百人跟着战斗兵一起训练吧,就让每个小队暂时编制10人或11人吧。

自己急需一些书生来教士兵识字,因为这四五千人以后也是要做军官的;特别是需要一些熟悉官场的参谋。于是,张文秀又把周文江找来,问他有没有一些书生推荐给自己,越多越好。周文江想也不想立马推荐了二十多个读书人,不解地问道:“三少帅,您要这么多幕僚?可这些书生大都只会读些圣贤书,人情世故并不是很精通啊。”

“我要这些书生是让他们教我新招的兵识字,顺便帮我作些文书之类的工作。并不是给我做幕僚。要做幕僚的,这些书生不行,只有象你这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读书人,或者象谢师爷这样对民间官场都很熟悉的人精才行。”

周文江在第一次见到张文秀的时候,就看到王秀才教士兵识字,当时就很不理解,但当时自己也没想到要全心全意投靠他,所以也没在意。但现在不一样了,自己了解了张文秀军队的战斗力,通过那晚的座谈会,更对张文秀的见识大为佩服,决定一心一意辅佐他,共干一番大事业。既然自己不理解士兵学文化,周文江就把疑虑说了出来。

古代士大夫对提高民众识字率并不感冒,特别是认为士兵只要勇敢就可以了,根本就不需要识字。但是,他们并没有认识到,时代正在变化,战争正在从冷兵器时代向热兵器过渡,士兵如果不识字,连大炮都不会操作得很好。

士兵的文化素养在近代以来越来越重要,如19世纪德意志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士兵的文化素养高,要知道德意志诸邦特别是普鲁士在18世纪末就实行了强制义务教育了;在抗日战争中击毙日寇最多的孙立人将军的38师,其士兵文化素养也是当时中国最高的,38师脱胎于财政部税警总团,其中层军官都是留学欧美的少壮派,孙立人本人不但是清华大学本科生,更是美国西点军校的毕业生,士兵基本都有中学文化,这在文盲遍地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十分罕见。

对于周文江,张文秀还是蛮欣赏的,自己得说服他,于是说道:“贞卿兄,既然大家是自己人,我跟你交个底,我新招的这些兵,我是把他们都当作军官来培养的,我现在只有不到五千人,等过几个月我西营攻下武昌后,我就要扩军,让自己人马达到五万人十万人以至更多。那么现在这些士兵都是以后的军官。军官怎么能不识字?再说,我以后还要发展炮兵火枪兵等等,这些都需要一些专门的知识,士兵不识字是不行的。红夷大炮知道吧,要操练这些红夷大炮,士兵得学会尺规等知识,一个识字的士兵一定会比一个目不识丁的士兵学得快。”

张文秀拿出一枝刚做的鹅毛笔,写了几个字,让周文江参考一下,看能否在军中推广。周文江看了张文秀写的几个极其难看的字却大为赞叹:“少帅奇思妙想,此笔既可节约纸张研磨,又可让不甚通文墨者书写方便,真是一大功德啊,属下以为,不如以少帅名讳命名此笔,以流芳千古。”

“贞卿兄太过誉了,此笔不是我所发明,此物乃西洋夷人所创,我看此物对于初学文化的士兵大有帮助,故借来一用。现在我军士兵多为麻城人氏,而麻城又为文化鼎盛之地,我看此笔就叫做麻城笔好了。”张文秀借机讨好一下麻城人。

“属下代麻城父老谢少帅。”周文江认为这是流芳白世的好事,想到自己都能跟文房四宝之一的革新扯上关系,心里乐开了花。

张文秀心里大乐,自己在现代社会不知道被别人代表了多少回,现在麻城人一不小心也被代表了一回,看来老百姓在自己不知道的状况下被代表是我中国的一个古老传统啊。

“贞卿兄啊,你知道我一向敬重读书人,咱们麻城读书人又那么多,虽然他们有很多人都不支持我这个贼首,但是,若是麻城有读书人生活贫苦,在下也于心不忍啊。你列个名单来,麻城只要童生以上的读书人包括在书院读书的学生,只要穷苦,都每月发三两银子。你看如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