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氏子弟-第一章 引子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章 引子(2 / 2)

萧邑,大夫是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裔,名大心,他把这些公族子弟及他们的随从聚合起来组成一支军队,又得到曹国请来援军,讨伐南宫牛,将他杀死,并活捉公子游杀死在宋都,然后,立公子御为君,称为桓公。南宫长万逃奔陈国,猛获逃奔卫国,但最后还是被索回处死。在这场战争中,大心平乱有功,宋桓公即位后,把大心封在萧,为附属国,称为萧叔。萧,古代的小国,春秋时合并为宋国的县,大心时改为宋国的小国,即今江苏萧县,至公元前597年,楚国灭萧。萧自公元前678年大心得国至公元前597年被楚国灭亡,共约81年,后又成宋邑,萧被楚灭亡后,虽有一些复国之举,但终末成功。大心的后世子孙为纪念亡国遂以封地命姓,称萧姓。

二.少数民族萧姓

契丹族契丹的先世鲜卑人“氏姓无常,以大人健者名字为姓”,并无固定姓氏。其最早得姓是唐代所赐的汉姓。唐高祖武德年间,以契丹酋长窟哥为松漠都督,赐姓李,但一般平民仍无固定姓氏。辽代契丹只有耶律、萧两姓。关于萧姓的来历,《辽史后妃传》序说:“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太祖建国以后,开始以其妻萧敌鲁任北府宰相,终辽之世,后族几乎全部垄断北府宰相预选权,后族即宰相之族。辽代的萧氏包括早就与耶律宗室通婚的拔里、乙室两族,太祖岳家述律氏和世宗皇后母家的国舅别部,还包括被征服的奚人五王族,“世与辽人为婚,因附姓述律氏中”。

满族《清朝通志氏族略》说:“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刘庆华《满族姓氏录》说,清满洲八旗姓伊喇氏后改为萧氏。萧姓仍是现在满族重要姓氏之一,如河北省青龙县萧营子村就是一个以满族人为主的自然村,因萧姓族人较早居住而得名。该村的满族,是清代正白旗汉军包衣(奴隶)的后裔,他们的先世是清内务府的“鹰户”,于顺治和康熙年间,由滦州等地迁来此地。这些汉军包衣的祖先,在明朝时,由于奉旨开边、经商等原因,陆续到了关外,在今辽宁省的铁岭附近定居下来。满族统治者将他们编入汉军正白旗包衣。在八旗中,包衣不直接参加战斗,只是随军做一些战斗辅助性工作,如运送粮草、驮背杂物、击鼓鸣锣等。清军入关时,他们随军入关,驻扎在北京、滦州(今河北滦县)一带。顺治时,被调往口外开垦,在今萧营子村的4大姓、13户中,萧姓占了3户。

佤族佤族有自己的姓氏;但随着与汉族关系的发生与发展,佤族很早就采用汉姓了。由于各地区的佤族与汉族发生关系的早晚和密切程度不同,受汉族影响的大小也有差别,永德、镇康等地的佤族因长期与当地的主要居民汉族交错杂居,受汉族影响较大,早就采用汉姓了。阿佤山边缘和镇康、永德地区的司彭牙特氏、斯内氏,汉姓均为萧,萧姓成为这一地区普遍采用或较多采用的汉姓之一。1980年前后《苍源县班洪寨社会调查》对佤族所作的调查显示,萧姓是该寨人口最多的姓氏,全寨76户居民中,萧姓有20户。1958年《苍源县岩帅区贺南乡社会经济初步调查报告》显示,萧姓为贺南乡5大家族之一,该乡的贺南寨有274户佤族居民,姓萧的有13户;贺南大寨146户,由李、田、赵、萧、陈五个家族组成。

普米族严汝娴在《普米族》说,普米族改用汉姓后,一般都是一个氏族借用同一个姓,即借用当地通用的姓,如巴落瓦支氏,即改为汉姓萧、

彝族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等。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姓氏,据《巍山彝族姓氏分布调查》知,云南巍山彝族的83771人中,有149个姓氏,其中有萧姓,但人数不是很多。

傣族傣族原来大都是没有姓氏的,有姓氏的只限于土司贵族,但随着汉化程度的加深,傣族中也出现了汉姓,萧姓就是其中之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