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章(1 / 2)

时间到了1999年盛夏,毕业离开学校差不多一年了。

一个周末的上午,赖晓来到成都位于天府广场所在的展览馆的一个人才市场。在一家公司的招聘现场,赖晓直接通过了第一关现场初试,接下来顺利通过公司的复试,然后顺理成章地,她到了这家单位,也就是她大学时就向往的这家it行业的d集团。因为大学时学的是中文,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干的是行政,所以赖晓跳槽到d集团后,做的也还是行政后勤的工作。

d集团在当时的成都也算是一家大公司,其行业也较时髦,it嘛,自然是感觉跟时代接上了轨,所以赖晓心里一时觉得挺美。这个公司在赖晓毕业的那个年代是极其牛气的。当然后来这个公司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已经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可在当时,赖晓得到这个工作是多么满足啊,简直是太有成就感了。想想几千人的企业,分布全国各地,还有几家上市的分公司,其中的一支兼并四川省地级城市的厂子,经过改头换面之后脱壳上市,一时间令多少炒股人士为之雀跃欢呼。这支股票在股市上曾经是何其翻云覆雨风光无限。

赖晓应该是一个对未来比较有前瞻看法的姑娘。她对自己的新工作自然有其自己的认识:自己才二十出头从大学毕业也不过一年光景,多做些基础的工作更能丰富自己的阅历,让自己得到更多的历练。也许这在别人的眼里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职位,但毕竟是进了大公司,公司的相应制度和工作环境应该比较成熟。起点高了,以后若要再换工作应该会为自己的求职履历增色不少。

赖晓到了d集团后,被集团人力资源部分配到集团公司下属所在的信息网络部担任行政职务。该部门有二十几号软件开发人员,赖晓主要是为这些同事的工作做后勤支持,比如职称评定的申报、出差等费用的报销、员工考勤、薪资申报、办公用品的发放等等。

公司大也有它大的特点,每个岗位都有其固定的工作内容,单纯而专一。因此赖晓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后,利用公司每个员工都有一台单独使用的电脑随时都能上网的特点,抓紧时间尽可能的学习。

在这个公司呆一段时间后,她的视野开阔起来,并且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越来越明朗。

赖晓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有一种外企情结。她认为自己的性格太沉稳,不适合国内企业的人文环境。她主观地认为中国国内的公司太多酱缸文化的色彩,而自己是一个很单纯的人,不喜欢形式主义的东西更做不来阿谀奉承之能事,所以自己会很不适应这样的工作环境。而外企的人事关系应该比较单纯,工作就是工作,少了些工作以外的东西。赖晓也不知道自己从哪儿得出的这种判断。其实这在以后,赖晓思想成熟一些过后,赖晓觉得自己过于主观和狭隘,都是“一井之蛙”的认识。

后来赖晓曾挖空心思在大脑的记忆深处搜索到,应该是还在读初中的时候看过一本课外书,好像故事的主人公与别人有类似评论的谈话。当然评论的对象不是外国公司与中国公司里企业文化的差异,而是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当时赖晓实际上也不过是十二三岁,对社会谈不上有什么认识,不知道为什么会对这个评论有着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

赖晓小时侯曾偷偷的几乎看完了大姐和二姐放在家里的课外书。阅读可以开启人的心智,即使赖晓生活在那么偏远的小镇,但是因为有了书籍,一样会绽放出智慧的花朵。她很早就喜欢用自己的小脑袋瓜想一些类似于如果地球爆炸人类如何自救的奇怪问题。这样想来,赖晓在十二三岁就有了对中外文化对比的评论,也算是不足为怪了。这个认识一直在她的大脑里纠结,所以她很小就决定学好一门外语,希望日后能有到国外去开开眼界的机会。

赖晓读大学时,自我感觉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还可以。但是人的本性容易因为所处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由于以前在成都郊县房地产公司的工作条件限制,赖晓就没怎么坚持继续把英语水平提高,反而都有点退化了。赖晓为此很自责。所以到了d集团后,她经过一番深刻认识,自我分析后,得出这样一个决定:学好英语到外企去。

但人生不是规划出来的,如果每个人的人生都能按照自己想像的蓝图来进行,其实人活着也没啥多大意义。赖晓相信虽然每个人的命运自己可以把握,但是在命运的每一个转折处,冥冥之中,上天一定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静观我们将走向何方。

大概是it行业的特点,部门里二十多个员工中只有三个女员工,一个是赖晓自己,另外两个都是做软件测试的。赖晓性格上虽然轻易不向别人敞露心扉,表面上对人不冷不热,但总不至于对人冷淡拒人于千里之外。她其实很随和,看问题总能站在别人的立场换位思考,待人接物也很得体。她的这种性格特点,可能现在好多姑娘并不具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