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章(1 / 2)

2007年的6月22日,赖晓过了30岁的生日。赖晓将永远牢记她生命中这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在这一天里,她真正懂得了生命的定义。因为30年后的这一天她的小孩出生了。孩子的预产期原本是6月30日,但是小生命迫不及待地想见到妈妈,赶在了和妈妈30岁生日的同一天降临人世。

经过十几个小时嘶心裂肺的阵痛,一直打算顺产的赖晓还是选择了剖宫产。这一刀下去马上就听到了自己怀胎十月期待已久的孩子的第一声啼哭。助产士把小孩抱到赖晓面前笑着告诉她是个儿子6斤8两。赖晓问小孩正常吗?助产士冷静不带任何感情地说从外观看一切都还正常。赖晓这才长舒一口气,悬挂已久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忍不住笑话自己怀孕时担忧孩子会不会缺胳膊少腿或者畸形诸如此类的莫名想法都是多余而荒唐的。然后赖晓就放心地沉沉地睡着了。

赖晓这一觉也不知睡了多久,朦胧中听见自己的姐妹黎真和陈思宁两个叽叽喳喳的声音。“赖晓醒啦,赖晓醒来!”黎真和陈思宁一个人拉起赖晓的一只手。赖晓紧紧地握住她俩的手,还没一开口眼泪就无意识地哗哗流出来,笑着看看周围的人说道:“我以为,我再也见不到你们了。”周围的人都笑话她起来。

赖晓出生在四川省的一个偏远小镇,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中期考上省会成都的s大。要不是考上大学,赖晓应该没有其它的可能离开小镇来到成都,而只能同她的祖祖辈辈一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赖晓来自农村家庭,家里有三个姐妹,她排行老三,是家中的老小。大姐大她十五岁,记忆中在一起生活的日子几乎没有,因此两个人之间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姐妹间的感情;同二姐年龄相差不多,只有三岁,所以,赖晓与这个姐姐的感情笃深。

家里三个孩子都是女儿,这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并不是一件荣耀的事情,会被村里周围的人笑话说是养了些赔钱货,甚至还会受人欺负。不过幸运的是,赖晓的父亲思想倒比较开通,因为父亲年轻时候就一直在外面闯荡。父亲并没有因她们三个姐妹是女孩而嫌弃她们姐妹。

赖晓稍大以后听她的母亲讲过,父亲的父亲也就是赖晓的爷爷还在父亲9岁时就去世了,留下奶奶一个女人把父亲和父亲的弟弟这两个儿子拉扯成人。所以作为家里的长子,父亲很早就扛起了家庭的担子。

贫困对于父亲而言就是饥饿,就是永远的青黄不接,就是生活不济。因此,父亲一心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家里的这种困窘。当时母亲肚子里还怀着大姐,父亲凭着手中的木匠手艺同村里一个长辈一起到甘孜阿坝一带做木工活。赖晓曾经问过母亲,父亲走那么远难道一点也不担心家里吗?母亲很淡然平静地回答只要想到一家人的日子可以过得更好,就有了更好的盼头,哪还顾得担忧这担忧那的。

虽说赖晓是家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女儿,都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但赖晓生在农村,这话用她身上就不贴切了。像一般农村家庭的女孩那样,赖晓很小就开始为家里干活,比如烧饭、打猪草、放牛等等农活。在赖晓的记忆里,家里好像总是有干不完的活。从赖晓八九岁开始吧,农忙时候自己甚至还和爸爸妈妈、二姐一起插秧、割麦、收稻子。这些事情别说是女孩子,就是现在农村的男孩,父母也会舍不得让他们干的。

所以很早赖晓就从这些繁琐的农活中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跟艰辛。有时,她的小脑袋会望着天空祈求上天赶快让她和她的家庭摆脱这样的生存状态。

赖晓虽然出生在农村家庭,但是与中国传统农村的家庭还是有区别的。家里即便再困难只要几个女儿书能念到什么程度,父母就把她们送去上学上到什么时候。为此村里的好多人都嘲笑过父母,说反正是赔钱货读了也白读。赖晓的父母有他们自己认定的理由,多读书就多认识一些字,认得了字就是离家再远也可以找到回家的路;多读了书也就多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过日子就能少走许多弯路。

要是父母没有这些他们认定的理由,赖晓也会象农村里其他女孩一样很早地辍学回到家里干农活。然后一等长到十八九岁,父母就会把她嫁出去,从此也就一辈子侍弄庄稼,用农民调侃他们自己的说法就是“修地球”。

在读大学之前,赖晓去得最远的地方就是家乡所在的县城。到了成都后,才知道县城的“城”跟大城市的“城”之间的天壤区别。终于明白城市与农村之间是有差别的,心里就有了很大落差。于是她为自己定了个目标:毕业后一定要留在这个城市,不仅为自己更为父母。

赖晓实际上是一个很内敛的人,为人做事都极其实在,不喜欢招摇。不像城里一些女孩做什么事似乎都得心应手盲目自信自以为是,还附加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和借口。对于赖晓来说,要一变成二那是不可能的。

赖晓纯朴、热心、善良,总之应该算得上是一个好女孩儿。大概来自农村的原因,有时骨子里总也脱不了自我保护式的倔强而敏感的一些气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